幸福不会从天降——康熙继位之谜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凌晨,24岁的顺治帝染上了天花,驾崩于养心殿。
初八日,北京全城实施了紧急戒严。接到通知的文武百官,有秩序地在紫禁城中集结。二鼓时分,向文武大臣宣布顺治的遗诏。遗诏宣读完毕,忽又宣布,文武百官都不准离开,原地待命,准备次日的新皇帝登极大典。
次日,也就是正月初九日早上,新皇帝登极大典隆重举行。
8岁的三皇子玄烨身穿孝服在先父顺治皇帝灵位前,敬读告文,行三跪九叩礼,接受诏命,然后换上礼服,前往皇太后宫行礼,之后走向太和殿,登上皇帝宝座。
在宫苑中拘候了一夜几乎冻僵了的文武大臣百官们,整齐肃穆地立队于阶下。
小皇帝玄烨令免去宣读贺表之礼,各官一齐叩头行礼。
尔后,布告天下,颁诏大赦。以次年为康熙元年。
清朝又一个新皇帝就这样粉墨登场!
然则,谁又知,围绕着这个小皇帝的登极,前前后后发生了诸多的疑案与事故,实可谓像雨、像雾,又像风。
一、麻脸少年天子登极内幕
玄烨的继承皇位,应该说是个意外。
如此说,是因为原本他并不是皇位继承人。退一步说,起码他不是最初的人选。
1.“从兄弟”之谜
顺治皇帝从正月初四日被宣布染病,到初七日弥留之际,唯一在做的一件事,就是选择接班人。随着天花的加重与发作,顺治皇帝不断地陷入高热昏迷之中。
《汤若望传》中提到,顺治去世前考虑皇位继承人选时,“想到了一位从兄弟”。换句话说,他想继续曾经的八旗君主民主合议制度。
以当时的情况看,顺治皇帝的想法,合情合理。
首先,满洲政权还没有遵照汉制传位嫡长子的先例。虽然顺治已汉化得很厉害,叫守旧派们咬牙切齿,但骨子里顺治还是习惯于满族传统。有一个事件似乎很能够说明这一点:顺治十年(1653),才亲政三年的顺治皇帝,急着想去盛京(沈阳)谒陵,经大臣们劝阻,没有成行。次年七月,他只欲前往,众大臣还是一意劝阻。郑亲王济尔哈朗曾以前辅政王大臣身份参与了劝阻工作,最后顺治皇帝急了,赌气地说:我此去,如果真有不测,你称帝自立就是了。虽然是气话,可见在顺治的头脑中,人关前满洲军事民主制的残余还存在着。
顺治内心中的另一打算是:国赖长君,古有明训。满族入关后初得天下,四海未靖之际,正需要一个精力与经验都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几个皇子都还很小,稚子何堪当此重任!顺治甚至会想到如果小皇子继位,难免又会出现摄政王们擅政的局面,他当年吃尽了苦头,自然不愿自己的后任继续自己的苦难。
尽管后世官方史书上极力闪烁其词,有意地回避这一事件,但很显然,病榻前的顺治帝曾在一个很小的圈子中公开了这一动议,并有过秘密讨论。
《王文靖公自撰年谱》中曾记录了这一秘密讨论:
辛丑(顺治十八年)三十四岁。元旦因不行庆贺礼,黎明入内,恭请圣安,召入养心殿,赐坐、赐茶而退。翌日入内请安,晚始出。
初三日,召入养心殿,上坐御榻,命至榻前讲论移时。是日,奉天语面谕者关系重大,并前此屡有面奏,及奉谕询问密折,俱不敢载。惟自念身系汉官,一介庸愚,荷蒙高厚,任以腹心,虽举家生生世世,竭尽犬马,何以仰答万一?岂敢顾惜身家,不力持正论,以抒诚悃也。吾子吾孙,其世世铭心镂骨,以图报效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