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5329
  • 作      者:
    宋进主编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宋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委员,国史学会高校委员会删会长、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协作组负责人等职。<br>    在《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教育部重点学科教材,两本专着曾获国家、省部级著作类奖。<br>    曾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获“上海市精品课程”。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为基本依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上下工夫,努力探索符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全书由绪论、上编、中编、下编组成,是一本专门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理念、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专著型教学书籍。绪论部分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问题意识、辨识理路和若干关系;上编分三章探讨了“三个选择”的教学论:中编分六章分别论述了价值导向、历史规律、话语转换、原著结合、史家史论、学科支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下编分五章对史料运用、多媒体课件应用、师生互动、地方实践性教学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进行了阐述,同时集中展示了十二个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br>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具有学理性、主流性、方法性和实践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是上海市多所大学教学第一线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产物,是一部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生和相关人员教育教学的参考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编<br>    第一章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学论<br>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授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可以有不同讲法。一种是在宏观上将问题放到整个近现代史较长的时间段中,讲授近代以来中国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阐述和解释中国人民面对反帝反封建的双诉求,在特定的国际环境的双向刺激下,马克思主义同诸多现代思想一起被引入中国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在进步与保守的反复较量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参与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及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学生从整个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出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另一种是在中观上将问题放到“三个选择”的统一整体中,通过讲授“三个选择”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在近现代中国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必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再一种是在微观上将问题放到统编教材“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以从马克思主义传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为依据,重点在逻辑上集中阐述这个问题。下面就第三种讲法进行论述。<br>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分三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三部分内容基本上是按照历史顺序来安排的,其中涉及了“选择马克思主义”和“选择中国共产党”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密切关联的: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展开
目录
绪论<br>一、问题意识<br>二、辨识理路<br>三、若干结合<br>上编<br>第一章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教学论<br>一、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依据<br>二、面对形形色色的“主义”,历史和人民该如何和怎样选择<br>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满足历史和人民的选择<br><br>第二章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教学论<br>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br>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是在忠诚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和牺牲中实现的<br>三、中国共产党在从局部执政到夺取全国政权历史实践中,忠实代表中国各族人民利益,其领导地位成为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br><br>第三章 “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论<br>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br>二、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br>三、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探索<br>四、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独特道路<br>五、20世纪50年代历史和人民不失时机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br>六、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br><br>中编<br>第四章 价值导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价值导向的内涵分析<br>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价值导向的误区辨析<br>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价值导向的实现<br><br>第五章 历史、历史规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br>二、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br>三、唯物史观与历史规律<br><br>第六章 话语转换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文本话语范式:历史传统教学的弊端<br>二、构建人本话语范式:历史教学话语范式的出路<br>三、回归“生活世界”:人本范式话语转换的途径<br><br>第七章 原著结合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结合马克思主义原著教学的必要性<br>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原著结合的路径<br><br>第八章 史家史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关于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问题<br>二、关于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启动的问题<br>三、关于维新时代主要遗产的问题<br>四、关于辛亥革命与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问题<br>五、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问题<br>六、关于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问题<br>七、关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与新中国建立的问题<br>八、关于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br>九、关于改革开放的问题<br><br>第九章 学科支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价值意蕴<br>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辨识理路<br>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研究视域<br><br>下编<br>第十章 史料运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史料运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作用<br>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历史资料<br>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历史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br><br>第十一章 多媒体课件应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多媒体课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客观基础<br>二、多媒体课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基本思路<br>三、多媒体课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效应用的路径选择<br>四、多媒体课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策略<br>五、多媒体课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有效应用应注意的问题<br><br>第十二章 师生互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师生互动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br>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施师生互动的重要意义<br>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施师生互动的方法与途径<br>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施师生互动应注意的若干问题<br><br>第十三章 地方实践性教学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br>一、地方实践性教学资源内涵的界定、范畴与特点<br>二、国内外实践性地方历史教学的概况<br>三、实践性地方历史资源的运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br>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br>四、地方历史资源开发的主客体<br>五、如何利用地方历史资源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br>六、目前运用实践性地方历史资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br><br>第十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设计示例<br>一、“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设计<br>二、“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教学设计<br>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教学设计<br>四、“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教学设计<br>五、“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教学设计<br>六、“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br>七、“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设计<br>八、“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教学设计<br>九、“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教学设计<br>十、“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的教学设计<br>十一、“良好的开局”教学设计<br>十二、“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教学设计<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