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治<br> ◎乾隆送给儿子的大礼物<br>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砷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乾隆盛世时期呼风唤雨的人物。乾隆是十分清楚和砷的,因为他离不开和珅。和珅的办事能力,尤其是度君之心,是无人能比拟的。如果说乾隆是一位十全皇帝的话,那么,和珅就是“十全”的大补丸。乾隆把和珅作为一条钓了一生的大鱼,完全完整地礼送给了自己的儿子——十五阿哥——永琰——嘉庆皇帝;把和珅的所敛之财,完全完整地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把处理和珅的英明完全完整地成全了嘉庆帝。如此说来,乾隆皇帝爷的厚黑权术,堪称千古之绝唱。以至于和珅到死才明白:“乾隆帝啊,你是钓者,我为鱼肉!”<br> ◎识字也做不了官<br> 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对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总是拒之门外。有一天,一名监生出身的候补知府,到武昌总督署拜见张之洞,想请张之洞给他补个官做。张之洞查阅过他的履历,知他不学无术,乃命左右取来纸笔,当场亲手书写“锡茶壶”三字递给他,说道:“做官必须识字,你认识这三个字吗?”那位候补知府一看,高兴地说:“这三个字我认识,此锡茶壶也。”张之洞大笑,把手一挥说:“送客!”<br> 第二天,张之洞下文将这位候补知府遣回原籍,他在文中说:“该员能识‘锡茶壶’三字,尚可造就,着读书五年,再来听候补官。”从此,那些无才而想做官的人,再也不敢找他求官做了。<br> ◎满朝皆忠臣<br> 乾隆下江南多次,除了旅游观光之外,也时不时去体谅民情。据《清稗类钞·诙谐类》记载,有一次乾隆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耕地,他觉得很好玩,观看了一会儿就把农夫叫过来问长问短,包括收成、国家的农业政策、地方的长官清廉与否等。农夫的回答很让乾隆满意,他一高兴,就想起一个主意,要这个农夫看看自己随从的官员怎么样。农夫挨个看了过去,最后向乾隆汇报:“满朝都是忠臣。”乾隆就奇怪了,这怎么就能看出来?这农夫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喜欢看戏,台上的奸臣像曹操、秦桧之类的都是面涂白粉,脸像雪一样的白。我今天挨个看了这些大臣,都没有脸白如雪的,因此这里面没有奸臣,都是忠臣。”乾隆听了大笑不止。<br> ◎奕勖知官之肥缺<br> 庆亲王奕勖当权时期,不问政事,只管收钱卖官。据《新语林》记载:有次奕勖在他的府第宴请一位官吏,喝了些酒之后,就放言说:“我知道咱大清的天下,就只有四川、广东的布政最值钱。”这位官吏不是贪官,就严肃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奕勖只是微笑而不回答。这位官吏替他接上说:“我当官这么多年,都不知道哪个地方的地方官是肥缺。而你经常受人贿赂,当然就知道这些内幕了。我劝你还是远离这些小人,不要再贪图贿赂。”此言一出,把奕勖说得不知所措,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br> ◎问铁罢官职<br> 据《南亭笔记》记载,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熟知西学,尤其是对于制造业是相当精通。有一天,洋务局有官员来求见他,这位官员虽然是身处洋务局,但是对制造是一知半解。张之洞就试探着问:“铸造一门大炮需要多少铁呢?”此官员自信地回答:“禀告大人,大炮要用五六十磅铁,小炮大概--=十磅就差不多了。”张之洞摸着胡须大笑:“这么一点点铁,只够造一个锅子、一个汤罐而已,还想造炮吗?”说得这位官员脸色通红。第二天,张之洞就上折把这个不学无术的官吏给撤职了。<br> ◎一钱丢官<br> 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时,一天去海王村书市,见有二人在买书。其中一人在付钱时,有一钱掉在地上,被某人用脚偷偷踩住。买书人离开后,某人将钱拾起,洋洋自得地离开了书市。曾国藩问书市中人此人姓名,市中人告诉了曾国藩,曾国藩便将此人姓名记下。<br> 后来,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有一新任知县来衙署进谒。曾国藩将名刺上姓名看过,知道正是当年在海王村书市拾钱的书生。便说道:“此人一钱如命,一旦在地方任职,必榨取民脂民膏。”随即将其罢职,另具弹劾公文上奏朝廷。<br> ◎赵执信挥毫拒贿<br> 在清代文人中,赵执信算得上是一位刚直之士。康熙年间,他在朝廷做编修官,因清正廉洁而闻名。那些文人学士,只要他认为好的就诚心推荐,认为不好的,不论作者是谁,他从不讲情面。有一次,一个相熟的人送来自己的诗集,同时送来一些土产品作为礼物。赵执信一向厌恶这种拉拉扯扯的勾当,看了对方的诗集后,又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在胡言乱语,没有半点学问。他看着放在一起的诗稿和作为礼物的土特产后,越想越气,提笔挥毫:“土仪谨领,大稿璧还。”<br> ◎林则徐公示拒贿<br>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时,深恐贿赂之风坏了禁烟大事,于是亲自书写一张告示悬挂在辕门上,告示上写道:“本部堂奉命来粤,现驻扎省垣。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备,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时价给发现钱,不准勒索赊欠。公馆前后不准设立差房。偶遣家人出门,乘坐小轿,亦系随时雇用,不须派侍候。如有借故影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各自禀遵毋违。特告。”<br> ◎康熙治税分文不宥<br> 据《清朝晚史大观》记载,康熙年间,苏州一带的绅士逃税之风甚烈,经查涉案者共达13517人。康熙深知江浙乃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治税不严就会后患无穷。于是他下旨将情节严重者3000人交刑部论处,其余有功名者一律取消功名。当时有一位顺治年间高中“探花’’的昆山才子名叫叶子蔼,只有他欠税最少,正好折银一两。叶探花上书求情:“所欠一厘,准令制钱一文”,料想会受恩准。然而,康熙皇帝还是照样革除了他的功名。从此,江南一带出了一句民谣:“探花不值一文。”<br> ◎蒲松龄请吃“太阳宴”<br> 蒲松龄屡考不中,除了教书之外,便将满腔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本不想去,但此人是自己的同窗,他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侍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来。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只是想请尊兄见识一下怎么浑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人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br> 事隔数日,蒲松龄果然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但他只和宰相叙旧,却根本没有准备宴席。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暗想:“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子的太阳吗?这不是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br> ◎御史不学无术<br> 清朝对待满族人比较优厚,一些水平很差的满族人还做到了“御史”。御史不用考试,偶尔写篇奏疏还是别人代笔的。那个时候中日甲午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一次早朝,文武百官在午门外议论,其中有个官员说:“形势危急啊,非起用檀道济做大将不可。”檀道济本是南北朝的人物,这个官员用檀道济来比喻当时清朝的大将董福祥。这话被一个满族御史昕了后,他想平时都难得给皇帝上个像样的折子,这次终于抓住机会可以好好表现一把了。于是他就殷勤地问这个官员檀道济这三个字怎么写,当天就给光绪皇帝写了个奏折上去,请皇帝尽快起用檀道济为将,搞得光绪哭笑不得。<br> ◎天下廉吏第一<br> 被康熙褒奖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44岁才从副榜贡生被选授为广西罗城县令。罗城县经常流行瘟疫,并且民族杂居,社会动乱不安。被收归清政府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第一任县令被杀,第二任县令上任未到一年就跑了,因此,无人愿意去那里做官。于成龙的亲朋好友也都劝他不要去赴任,而他却执意不肯。临行前,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然后,变卖家产凑足一百两银子做路费,义无反顾地去了罗城。<br> 于成龙在罗城为官7年,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杜绝了匪患。但是他自己的住宅还是三间破屋,没有厨房,只在案边设灶,晚上头枕钢刀而卧,以防野兽袭击。当地百姓见他生活窘迫,便过来关心和周济他,他都笑着说:“我一个人何需许多,你们拿回去奉养父母,就等于我受了。”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阿爷”。有一次,于成龙的大儿子到罗城县来看望他,于成龙十分高兴,在吃饭的时候破天荒地买了一只鸭子。他对儿子说:“我们两个人,煮半只鸭子就足够了,剩下半只腌起来,留着过年再吃吧。”儿子知道他历来生活节俭,就同意了。<br> ◎“鲈鱼”对“螃蟹”<br> 清朝同治年间,张之洞微服出访,途中遇一同窗,这位同窗正在某官宦家任教。老同学因家中有事,请张之洞暂住数日,张欣然应诺。一天,恰值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府寿辰,那官宦陪张同往祝寿。席间宾主谦让座位,而张竞毫不谦让,独居首位。知府见状,心中不快,指着席上松江名菜鲈鱼出了个上联:“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