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清余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01993
  • 作      者:
    张正国,郝昭庆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丛书是一套精心雕琢的名家小书,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文化简史。以“雅风美俗”为血脉,以历代民俗、文风、典制、艺文和经子等为筋骨,形塑了一幕幕精神高华、感性绚烂的人生样态和艺术世界。从秦汉的青铜车马、弦歌斧钺,到魏晋的羁旅宴游、清谈品茗,无不气韵深长,情思丰茂。从唐宋的诗文唱酬、山水风物,到明清的残阳晚景、伏流奔莽,无不生气盎然,历历如绘。五千年的文化旅程渗透出的雅风美俗,拥之入怀,化之于心,俯仰之间,风华尽览。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旧时堂前燕
    1  辫子源流
    提起清朝,就想起男人背后的那条辫子。产生这种联想是非常自然的。在满清统治中国的200多年里,那条辫子实际上成了中国人外在形象的共同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整个清代。
    结辫本是满族的一种民族发型。对象主要是成年男子,发式是“半楚半到”,规格是于颅顶至两额引一直线,线外之额前发全部难去,颅后编发结成发辫。以绳束辫根,以红色为主,禁忌黑白等色。时至今日,人们仍未探究出这种发型的渊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发型在公元5世纪时已经存在。那时中国正处在南北大分裂时代,南朝的汉民族诟詈北朝的鲜卑民族是“索虏”。索,绳索也,指的就是悬在鲜卑人后脑勺上那条绳索般的辫子。其最早的起源及其意蕴,说法甚多,但仍不得其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这种发型渊源何在,意蕴何在,作为一种风俗文化,它是中国北部游牧民族明显的外在标志。
    汉民族男子对头发的传统处理方法是束发,既不剃边,也不下垂,而是绾起来盘在头顶。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旧时堂前燕
1  辫子源流
2  皇帝风雅
3  文风森严
4  长歌当哭
二、感时花溅泪
1  遁入空门
2  埋头书斋
3  寄情山水
4  土浇水栽
5  理不胜数
6  感伤——清代审美精神的主旋律
三、讽时笑含悲
1  夷齐下山
2  科场流红
3  过犹不及
4  官场风尚
5  讽刺——清代审美精神的另一侧面
四、托古抒忧愤——感伤戏剧举例
1  杜鹃啼血
2  神游故国
3  感叹兴亡
4  雕琢技艺
五、曲笔鸣心声——感伤讽刺文学
1  举例
2  吊古伤今
3  谈狐说鬼
4  言明即清
5  以幻写真
六、余境透余香
七、漫液人乍醒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