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二日,那是李白成离开北京的第三天,多尔衮带领清兵耀武扬威地开进北京城。在此之前一直率领关宁铁骑在前边为清兵开道的吴三桂,却接到多尔衮的命令,让他绕过北京城继续向西追赶李白成。吴三桂提出进城祭奠一下崇祯皇帝与被李白成杀死的父亲,也没有得到多尔衮的批准。实际上,多尔衮所害怕的是吴三桂带着明太子进京,当时北京城内外盛传吴三桂将要拥戴太子回京登基,如果太子真的露面了,说不定会引出大乱子。
清兵进入北京后,城里的人就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是清兵七八月间离开前,除了儿童,要把全城的人都杀光。
这个传言并非无稽之谈。多尔衮占领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迁都北京。可是在迁都这个问题上,满族的王公贝勒们意见分歧很大,很多人留恋东北故土,反对迁都。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就是一个坚定的反对派。他公开扬言说,我们刚得到辽东的时候没有屠城,可是汉人杀了那么多八旗兵,现在应该趁这个机会杀光北京人,痛痛快快地报仇,然后冉派亲王或者郡王在这里驻守,大军退回山海关或盛京(今沈阳),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多尔衮坚决反对这样做,兄弟二人为此吵得很凶。多尔衮见难以说服阿济格他们,不得不搬出了皇太极,说皇太极生前留下话来,拿下北京后就要迁都,然后再图统天下。既然是先皇遗命,谁也不敢违抗,多尔衮当即拍板,决定迁都。
既然做出了决定,多尔衮立即付诸行动,以安定民心,平息谣言。他下令从盛京提取一百余万两白银及各种物资运到北京,大力修建残破的皇宫和城墙,还让辽沈地区的人民加快迁往北京。人们看出清人打算长住,京城的局势也就渐渐稳定下来。
同年八月二十日,年仅六岁的顺治帝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护卫下从盛京启程。十月初一清晨,顺治帝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来到天坛宣读告天礼文,举行隆重的庆祝开国大典,正式宣告清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开始了。
两路夹攻
清朝入关初年,多尔衮位高权重,成了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诸王大臣给朝廷的奏本,都要先交给他过目。顺治帝进北京不久,便封他为叔父摄政王,还把他兴邦建国的功绩刻在石碑上,传之后世,后来又封他为皇父摄政王。他的权势至此达到极点,诸王不得与他平起平坐,他入朝时,还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废掉小皇帝自立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可是当时情势不容他有非分之想。清朝全国的兵力不过五六万人,而它的西面有虽然溃败但实力仍在的四十多万大顺军,南面有五十多万南明军队,吴三桂的力量虽然可以借用,但他这个人靠不住。对于执掌大权的多尔衮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荡平海内,横扫天下。
顺治元年十月十九日,多尔衮封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部征讨大顺军,吴三桂、尚可喜率部从征。十月二十五日,多尔衮又封多铎为定国大将军,挥师南下,孔有德、耿仲明随征。
多铎的队伍还没有出发,李白成就在河南境内向怀庆、卫辉两城发动进攻。如果让李白成占领了黄河渡口,和黄河以南的农民军合兵一处,就难以制服了。多尔衮果断地命令多铎停止南下,与阿济格两军夹击,将农民军彻底打垮。
其实,李白成组织的这次反攻不过是个尝试,当清军南北两路一起杀来时,李白成及时改变部署,率部向西安方向退却。多铎率部紧紧追赶,一直来到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多铎没有马上出战。十几天后,清军主力带着红衣大炮赶到了,多铎这才下令进攻。顺治二年(1645)正月十三日,清军以红衣大炮轰破潼关,农民军将领马世耀投降。
潼关一失守,西安就失去了屏障。李白成料定西安守不住了,便放火焚烧宫室,向商州撤退。
按照事先的约定,多铎和阿济格两军分路攻打陕西,在西安会师。阿济格是先出发的,应该先到,可是多铎打进西安后,却连阿济格及其部下的影子也没看到。原来,阿济格在进军途中,擅自跑到蒙古草原卜,随意索取当地驼马,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兵败身亡
攻下西安后,多尔衮命令多铎按原定计划向江南进军,剿灭大顺军残部的任务交给了阿济格来完成。阿济格先前犯了军律,这次不敢怠慢,连忙带上吴三桂等人紧紧追赶李白成。
顺治二年三月,李白成拔营南下,奔向湖北,进驻武昌。清兵尾追而至,把武昌城包围了起来。这时候大顺军还有几十万人,但从上到下都无心作战,逃亡的人数每日剧增,还有不少人干脆投降了清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