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立国之本
一、人口、移民、开发、耕地
明清两代,中国人口开始了较为迅速的增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5亿。明朝灭亡前后,由于长时期的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战争等原因,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等到社会稳定下来,由于清代前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康熙三十九年(1700),人口数量大致恢复到1600年的1.5亿。经历了康乾盛世,乾隆四十四年(1779),人口可能已经达到了2.7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人口则已经突破了3亿,比康熙中期增加了一倍。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据官方统计,人口已达到了4.3亿,这被认为是20世纪以前中国人口的最高纪录。其后,随着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人口数量又有所减少,到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大致维持在4亿左右。
历史上,中国人口还从来没出现过如此急剧的增长。在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的北宋王朝,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了1亿,此后,人口数量一直在5000万和41亿之间波动。明朝建立时,人口不过6500万。然而,在随后的不到400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竟然翻了两番。因而乾隆时期的学者洪亮吉,已经开始忧心忡忡地思考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了。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增长的人口必将反作用于经济。人口的增长与有限的耕地发生了矛盾,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大批的移民。其实移民现象古已有之,中国的统治者很早就注意到了不同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有意识地强制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区。但是,明清时代的移民现象,往往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为生活所迫,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的空间。和以往受到政府强制的移民相比,他们被称为“自发性移民”。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所谓的“自发性移民”,实际上也往往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明清的移民现象,虽然客观上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但也从根源上反映出急剧增加的人口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