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代的文豪诗人,三曹而外,莫过于“建安七子”。孔融位高望重,而系汉臣,《三国志》中无传。其余六人惟有王粲立了传,陈琳、阮璃、应场、徐干、刘桢皆附于《王粲传》后。二丁也附于《王粲传》后。附传云:“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南苟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列。”此外,魏文帝的智囊、文友吴质,魏晋之际的名士阮籍、嵇康,也都附于此,若说陈寿因索米不得竟不为二丁立传,则文学造诣胜于或埒于二丁者甚多,岂尽与陈寿有私怨而被摈不能立传吗?
如果二丁在政治军事方面有重要建树,当然应立专传,而事殊不然。裴松之《三国志注》广引《魏略》、《魏书》等书,对二丁事迹叙述较详,但说来说去,无非说明二丁和杨修同是曹植的“智囊团”成员,曹氏兄弟争夺王位继承权,杨修、二丁为首植划策献计,效力甚多。于是,曹操先将杨修处死。曹丕继魏王位,又诛二丁。另据《刘廛传》载,丁仪曾与他共论礼刑,而语焉不详。二丁事迹不过如此,显然是不足以立传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思王植传》明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自惭孤陋寡闻,至今未见有关史籍载明丁仪有子当时得以幸免而后仕于晋朝,如据此记载,丁仪之子不存,陈寿米将谁求?索米之说,不攻自倒。
《晋书》多琐碎诡谬之说,赵翼曾经列举事实证明。其实,《晋书》的病源正来之于诸家晋史。因而,“或云”一词,已可见《晋书》作者也并未确信其事,而丁仪之子无名,更可见出于传闻。看来,陈寿索米,事属莫须有。
为什么这样莫须有的事会传闻如此之广?又为什么会有人制造这种不实之词呢?尽管诸家晋史都已亡佚,但还是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些消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