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0345
  • 作      者:
    王启才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启才  安徽阜阳人,复旦大学文学瞎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出版专著、合著有《吕氏春秋研究》、《周易与生》等7部,并在《文献》、《文学遗产》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6项,获奖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的研究对象是汉代奏议。在研究之前,有必要先交代研究对象及其背景,介绍一下写作缘起。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历代臣下奏议可说是独具一格的文献,它既是祖先留下的一笔值得继承、借鉴的宝贵遗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学文体之一。所谓奏议,是中国古代臣下向君主进呈的上行公文的统称,可分为奏言(口头)和奏章(书面形式)两种形式。通常认为,作为口头形式的奏言,在上古时期业已存在;作为书面形式的奏章,产生于春秋、战国,定型于秦、汉,“消亡”于清末,存在时间至少有两三千年。尤其是秦汉以降,奏议成了封建君主制国家决策治国、下情上达的工具,是封建社会使用较多的应用文体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奏议文体的涵义、源流、特点和功能
    第一节  奏议的涵义、名称、文体归类、特点和功能
    一、奏议的涵义与名称
    奏议是我国古代社会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也是最高统治者掌握情况、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甚至是其加强统治的工具。在君主专制社会,皇帝大权独揽,乾纲独断,臣下从军国大事到日常琐事,一般都要口头上或用书面形式请示,或反映问题、报告隋况,或陈述意见、请求批示,或提出建议、有所谏诤,等等。至于廷议或对策,虽然是按诏行事,就皇帝所出的题目或所提的问题进行回答,也属于奏议的一种特殊形式。奏议属于上行公文,是古代最常见的应用文体之一。
    奏议具有异名同体现象,表现在:在不同朝代,其名称不一,形式有所变化,但其功能和实质变化不大。纵观中国历史,奏议的名称很多,如谏、进谏、谏言、谏诤,或奏言、上奏、奏说、奏对、奏谏、奏陈、奏疏、奏章、奏札、奏条、奏启、奏劾、奏本、奏状、奏折,或表、上表、让表、谢表、劝进表,或事书、上书、上陈、上疏,或弹章、驳议、便宜、封事、封驳、状、参,或议、疏、条陈、札子、手片、露布、对策、万言书等。由于奏议产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从春秋、战国以迄清末),所以,品种多,数量大。《文心雕龙·时序》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其客观情势、社会状况不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再加上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强弱不同、君王的脾性、爱好不同,势必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习惯、个性心理,进而在其时代的奏议等公文中表现出来。如周朝强大的时候,各诸侯国和周边少数民族要朝拜周天子,进献礼物,反映情况,请示问题,当时上行的“事书”用得颇为频繁,十分兴盛;随着周天子势力的逐渐衰落,各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诸侯王减少以至不再去朝见周天子,于是“事书”渐渐消亡,最后被“上书”所代替。清朝为满族人建立的国家,开始时沿袭明制,大臣上奏,私事用奏本,公事用题本,有规范的格式,冗长繁复,处理不便。后来便创设了“奏折”这一奏议新品种,交由军机处系统处理,有直达御前、迅速保密、便于阅览等优点,所以在数十年的时间内,由小范围的使用得以普遍推广,原先的题奏本章反居退次要地位。之所以如此,这与清人人关前,满臣上奏直达御前的习惯(为防止满洲贵族把持内阁),有一定的关系。可见奏议异名同体现象的出现,有使用惯问题,更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关于汉代奏议的名称,东汉蔡邕《独断》说:
    凡群臣上疏天子者有四名: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驳议。
    汉代奏议散佚较多,仅从现今保存、流传的情况,已无法窥见其。全貌,但蔡邕是大学者,其《独断》记载的情况应当是可信的。今天看来,四品当中,“章”在西汉尚不多见,东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郎顗《言灾异章》、杨秉《劾奏侯参章》、《劾奏侯览具瑗章》、蔡邕《戍边上章》、《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让高阳乡侯章》、《谏太尉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章》等。“奏”或“疏”用得最多,名篇迭出,最为常见。“表”流传下来的最少,东汉仅见蔡邕《巴郡太守谢表》、《为陈留太守奏上孝子程末事表》、公孙瓒《表袁绍罪行疏》等寥寥几篇。魏晋时期,“表”才盛行一时。
    汉代承秦,继续实行廷议制度,甚至可以封还诏书,所以有驳议一体,如西汉张苍《奏驳公孙臣汉应土德议》、萧望之《驳张敞人谷赎罪议》,东汉张敏《驳轻侮法》、施延《奏驳陈忠言屯役者得归葬送》、陈蕃《驳讨零陵桂阳山贼及州郡一切得举孝廉、茂才疏》、胡广《驳察举限年议》、李固《平定岭外之乱方略驳议》等。
    除以上四品之外,尚有其它文种,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奏疏》说:
    ……又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以防宣泄,谓之封事。而朝臣补外,天子使人受所欲言,及有事下议者,并以书对。则汉之制,岂特四品而已哉?
    今天看来,除封事、书对以外,汉代奏议尚有上书、上疏、上言、上
    变事、书、议、谏议、对策、言疏、论疏、荐疏、讼疏、奏议、奏事、奏谏、奏
    劾、劾疏、对(答)诏、奏论、便宜等品种。
    关于汉代奏议各体的异同,前人多有辨析,如蔡邕《独断》说:
    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其中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日“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诣尚书通者也。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章日报闻,公卿使谒者,将大夫以下至吏民,尚书左丞奏闻,报“可”。表文报“已奏如书”。‘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意者,日驳议。
    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章》说:
    汉定礼仪,乃有四品,其一日章,用以谢恩。及考后汉,论谏庆贺,间以称章,岂其流之寝广欤?自唐以后,此制遂亡。
    《文体明辨序说·奏疏》说: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七国之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日奏,以按劾;三日表,以陈情;四日议,以执异。然则当时奏章,或上灾异,则非专一谢恩。至于奏事亦称上疏,则非专一按劾也。又按劾之奏,别称弹事,尤可以征弹劾为奏之一端也。
    根据上述文献,不难推知:奏议、奏疏、上书其实是一类文体的总称,有时也可指具体的奏议作品。章、表、疏、奏、封事等是汉代最常用的奏议文种,其具体程序、运行方式、功能虽不大一样,但从文章作者(臣下)、受文对象(皇帝)、行文方向(上行)看,则是相同的,何况有不少奏议文种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同奏议文种其功能有交叉、互渗象。汉代奏议文种除“章”等在唐以后被其它文种所代替,或逐渐消亡外,绝大多数持续到清初,有些持续到清末民初,与封建君主政体共存亡。而且,只要有国家形式、上下级关系存在,它们会适应其管理方式的需要,换一种形式或面貌继续存在,显示出应用文体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分析的是汉代章、表、疏、奏、封事等奏议文种的共同点。其主要不同,即在于适应不同的礼仪方式,或适应保密等特殊要求,各文种的写作方式、具体程序、运行(场合)方式和功能等不完全一样。
    先说章。许慎《说文》说:“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章本义为一曲音乐的终结。音乐一曲为一章,后来有诗文的段落,花纹、文采,显露、显著,表彰,文体名等多种义项。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解释说:
    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日章。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君臣或诸侯之间往来的书信,还有称作“章”的,如《管子·度地》有“……常令水官之吏,冬时行堤防,可治者,章而上之者。”在汉代,群臣上奏天子所使用的一种文体名称叫章。章在书写形式上,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书写时要留“需头”,即第一页只能写“稽首上书”,或“稽首上以闻”,其余为空白,留待天子批示用。正文开头要写“稽首上书,谢恩陈事”,结尾则须写赞颂皇帝的话。章主要用于臣僚在拜官、升迁或受皇帝赏赐等情况下,用书信的形式进行谢恩。也用来通报灾异、弹劾官员,其功能并不是单一的。徐师曾《文体明辨·章》说:
    当时奏章,或上灾异,则非专一谢恩……及考后汉,论谏庆贺,间以称章。又可以上章告发。蔡邕《太尉乔公碑》说: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也有类似的记载,“兴子尝发教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至于章体的写作要求,《文心雕龙·章表》说:
    章式炳贲,志在典谟;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浅。
    次说表。《说文·衣部》说:“表,上衣也。”段玉裁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表有多种引申义,其中有“奏章的一种”,该义是从。作标记的木柱、加以标记、显扬、表彰、记载事物、分类排列、以便观览的材料等义项逐步引申出来的。《释名·释书契》说:
    下言于上日表。
    南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说:
    表者,布臣子之心,致君父之前也。
    《广雅·释诂四》说:
    表,书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
    按字书:“表者,标也,明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奏议文体的涵义、源流、特点和功能
第一节 奏议的涵义,名称、文体归类、特点和功能
一、奏议的涵义与名称
二、奏议的文体归类
三、奏议文体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 先秦奏议探寻
一、奏议探源
二、先秦奏议追寻

第二章 汉代奏议概貌
第一节 汉代奏议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写作、编纂、邮传与管理
一、汉代奏议的写作、编纂与流传
二、汉代奏议的管理、邮传与收藏

第三章 汉代奏议的议事范围与文化精神
第一节 汉代奏议的类别与议事范围
一、议政
二、荐举
三、谏诤与弹劾
四、上贡与颂贺
五、言灾异
六、谢恩与乞骸骨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
二、追求实用
二、体现“大汉气象”
三、忧患意识和参与精神
四、依经立义
五、天人感应与灾异谴告
六、“与其危君,宁危身”的讽谏文化心态
第三节 汉代奏议的民族精神
一、立大志干大事的事功精神
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富于牺牲的理性批判精神

第四章 汉代奏议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阐释
第一节 汉代奏议的文学价值
一、文学价值
二、文风的衍变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美学阐释
一、汉代奏议的个性特点与人格美
二、汉代奏议的典雅美
三、汉代奏议的尚情任气
四、汉代奏议灵活机智的进谏艺术与方法
五、汉代奏议的哲理与思辨色彩
六、汉代奏议的篇章美与修辞特点

第五章 汉代奏议的大采探因及影响
第一节 汉代奏议的文采探因
第二节 汉代奏议的影响与历史作用
一、汉代奏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汉代奏议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三、汉代奏议的借鉴意义

附录一
汉代上书情况与所传奏议一览表
表一
表二
表三
附录二
奏议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附录三
奏议评论选
附录四
奏议研究资料选稽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