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史前时期的华夏剪影<br> 炎黄二帝与三皇五帝<br>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br> 三皇<br> 燧人、伏羲、神农<br> 伏羲、女娲、神农<br> 伏羲、祝融、神农<br> 伏羲、神农、共工<br> 伏羲、神农、黄帝<br> 五帝<br>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br>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br> 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br>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br>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br>现在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基于史料,现在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是:<br> 最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后来沿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在河北涿鹿地区居住下来,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由此产生的。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比。<br> 炎黄二帝共战蚩尤<br> 原始社会中晚期,在当时广袤的地域内逐渐形或了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今冀、鲁、豫、苏、皖交界地区的九黎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向西方向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br>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抵,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下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br>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与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双方接触后,蚩尤族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br>涿鹿之战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举击败并擒杀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而归。同时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领继续统领九黎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br> 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由神话传说所透露的,因此更具体的细节已无从考索。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我国古代战争的滥觞。涿鹿之战中,黄帝族之所以取得最后胜利,在于其战争指导比蚩尤族高明。具体而言,即其已开始注意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作好战争准备,史料“轩辕氏乃修德振兵”就是证明。在战争过程中,黄帝族还善于争取同盟者,并能注意选择和准备战场,巧妙利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天候条件,果断及时进行反击,从而一举击败强劲的对手,建立自己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相反,蚩尤族方面尽管兵力雄厚,兵器装备优于对手,但由于一味迷信武力,连年对外扩张,“好战必亡”,已预先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在作战指导上,又缺乏对天候条件的应变能力,缺乏对黄帝族的大规模反击的抵御准备,因而最终遭致败绩,丧失了控制中原地区的历史性机遇。<br>战争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本身也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发展阶段。早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各个氏族部落之间就发生了基于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行血亲复仇目的的武装冲突。由于这类冲突尚不是以掠夺生产资料和从事阶级奴役为宗旨,所以它们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战争,而仅仅是战争的萌芽。但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还是将其通称为“战争”。传说中的神农伐斧燧、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炎帝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就是这类“战争”的历史遗痕。其中尤以涿鹿之战为其最具典型意义者。<br>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br> 舜禅让的佳话<br>黄帝年老,禅位于颛顼,依次帝喾、尧,都是过渡禅让。尧,是许多氏族部落联盟的领袖,被尊称为帝尧。<br>尧制定了历法,规定一年为365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使农、牧、渔、猎的生产活动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尧严格律己,体恤百姓。如果有人挨饿受冻,他就会说:“这是我失职,是我造成的。”有人犯法,他也会说:“是我把他陷在罪恶泥潭里去的。”尧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深受百姓拥戴。尧身边还有一些能干的助手,例如一位叫后稷的人掌管农业,一位叫契的人领导军政,把部落治理得很有生气。<br> 尧八十六岁那年,觉得自己的精力不够用了,就请大家推荐贤能的年轻人来接替领袖职位。虞氏部族的平民男子舜被推举出来,人们称他虞舜。尧对舜考察了一段时间,派他到各地去了解情况,回来汇报,以制定施政方针。尧发现他品行端正,才能突出,十分喜爱,便把两个女儿娥黄和女英嫁给舜,自己到各地去视察。舜代替尧执政近二十年,把各种事情办理的井井有条,天下众望所归。此时尧正式禅位,历史上称为“尧舜禅让”。<br> 舜也启用很多贤人,推行宽厚的仁政,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又经常到四方巡视,了解民情民意。在舜的治理下,各氏族部落进入了祥和繁荣的时期。舜到南方巡视时病逝在苍梧,葬于湖南的九嶷山。舜生前就推荐了禹,后来禹接替了他的职位。禅让制度也得以延续。<br> 第二讲 夏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r> 大禹治水 <br>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人民生活困苦。<br>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适合的人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br>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