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汉:“无为”结出盛世果
一、匈奴降臣也封侯
析杨把中国历史分为国大板块: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顾名思义,信史时代是有可信之历史的时代。至西汉,信史时代已有600多年,然而,我依然遇到缺乏资料的难题。
公元前146年,即汉景帝中元四年,在厚厚五大本的《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一书中也一跳而过。在更丰盈的《资治通鉴》中,才查到不痛不痒两笔,一是夏季发生蝗灾,二是十月发生日食,连灾情都没写。在后面一些年份,也常碰到这种窘境,好让我失望。
失望之际,我想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英语原文名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位著名历史学家写道:
然而,这年朝廷有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略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
大事的结症,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因果关系,成为历史的重点。
本书这些年份,何尝不是如此?
平淡无奇的公元前146年,很自然让我想到两个字:无为。
“无为”是道教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明道篇》诗:“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12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庄子》将“无为”推销到帝王圣人的治世方略当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则应“有为”,“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庄子是个非常清高的入,尽管生活穷困,也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让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大智大慧的庄子料想不到,他的“无为”之说会成为汉初政治的重要特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