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治通鉴》自助餐:品味中国历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558976
  • 作      者:
    范传新[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范传新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战略学会特邀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自助餐:品味中国历史》两代皇帝支持,司马光牵头多人参加,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总计三百九十四卷近四百万字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事儿。基本要义是总览治乱、兴衰、成败、存亡的经验教训。
    皇皇巨著犹如历史大餐。作者取其中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细说曲折情节,臧否先贤人杰,为今人品味中国历史,感悟人间事理,提供一份份“自助餐”。
展开
精彩书摘
    1.第一个故事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主要是给皇帝看的,以资皇帝老儿治世,所以开篇即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并旁征博引,说明遵纪纲、守名分的重要,甚而整部书皆以此为核心标准,褒贬史事,臧否人物,企图让似乎千古不易的正统观念永远繁殖于天子的灵魂里,溶化在他们的血液中。
    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讲了一个看来并不重要的故事,这也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一个故事: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赵简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赵伯鲁,小儿子叫赵无恤。赵简子想选拔确立接班人,可思来想去不知选立哪个儿子好,于是就用了一个非常简易的办法来测试他们。他将认为最关键的训诫之词一式两份,写在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一再叮嘱他们:“谨识之!”让他们经常背背,牢牢记住。
    转眼过了三年,赵简子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交给你们的竹简背得怎么样了?大儿子赵伯鲁吭哧半天,一个字也背不出来,再问他的竹简在哪儿?说早不知扔哪儿去了。而小儿子赵无恤却将竹简上的话背得滚瓜烂熟,并顺手从衣袖中抽出竹简,毕恭毕敬地献给赵简子。赵简子即认定赵伯鲁不过是个蠢材,而赵无恤才是贤德之人,便毫不犹豫地让赵无恤做了接班人——即赵襄子。
    看来这未免太简单了点。“辨才需要十年期”啊!当然,按习惯性思维,大儿子不把父辈的教诲当回事,稀里马哈,我行我素,的确不可取。小儿子谨遵父教,一丝不苟,哪个父亲不喜欢!可人性常常是难以捉摸的,往往会出现多种可能。一、也许赵简子判断准确,两个儿子的本性就是如此;二、也许大儿子从心眼里就不屑于做接班人,故意捉弄父亲。而小儿子则可能是赵括那样的“本本主义”者或十足的伪君子,如“王莽谦恭下士时”,乃至像林彪那样“宝书”不离手,“语录”不离口的元凶;三、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厚或政局变幻,两个儿子会来个大翻转。等等。万幸,万幸,赵简子选对了人,赵襄子(赵无恤)的确是个贤德之人,在后来的“三家分晋”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创始的赵国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百七十多年。
    问题不在这故事本身,总觉得司马光是别有用心。他是极希望自己这部书,能像赵简子的竹简,盼皇上如赵无恤一样天天翻看、牢牢记住的。直说吧,有大不敬的危险,不说吧,又心有不甘,于是便采用这则隐喻明显的故事,拐弯抹角地提示皇上。就算我在臆测古人吧。
    用心良苦的文人太理想化了,有几个皇帝能“谨识之”,记住了礼义廉耻、君臣父子?他们常常是言是而行非,为所欲为,人间最卑鄙龌龊的事都是在皇宫之内干的。反倒是不知《资治通鉴》为何物的平头百姓成了遵纲纪、守名分的模范,而这正是天子们所日期夜吩的,不然他们怎么能“垂手而治”!
    2.终结与开始
    春秋末期,也就是威烈王为周天子时期,原来统治晋国的锴宣子死后,由他的儿子智襄子智瑶当政。这小子仪表堂堂,精于骑射,能言善辩,才艺双全,坚毅果敢,长处很多,唯一的缺点就是居心不仁。一天,智瑶与国中的韩康子、魏桓子两位大夫在蓝台撮饭局。席间,智瑶不断地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一点没有领导者的风度。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了这事,就劝诫智瑶,说,灾是招来的,祸是惹来的,招惹了灾祸又不提防,恐怕灾祸真的就要来临了!智瑶不屑地说,国人的生死都握在我手心里,我不给他们降灾临祸就不错了,谁敢把我怎么样!智国说,您这话欠妥!《夏书》上说,一个人不拘小节,屡屡失态,结怨不一定表现在明处,或许憋在心里,应该在它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就设法提防它。凡君子做事无不谨小慎微,所以不会招来大的祸患。您倒好,一次饭局就得罪了两个人,又不把它当回事,这种态度实在有点那个,蚂蚁、蚊子虽小,都能害人,何况是两个重要人物呢!智瑶根本听不进去,撇嘴一笑而已。
    智瑶见韩康子虽然受了奚落却不吭不哈,即认为韩康子好欺负,便张口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本想不给,段规劝他说,智瑶这个人贪得无厌,又刚愎自用,如果拒绝他,他一定会发兵攻打我们,如果给了他,他就会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扩大领地,会更加狂妄自大,一定再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也会武,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挨打而见机而行了。韩康子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便毫不犹豫地给智瑶割让了一块“万户之邑”。
    智瑶大喜,果然又转而向魏桓子提出领地要求。魏桓子也想不给,其家臣任章也是一位智者,同样劝其主人给他。说,他无缘无故地索要别人家的土地,必然引起诸位大夫的警觉,我们把地给他,他就会更加骄傲,骄傲就会轻敌,而警觉的诸大夫则会相亲,以相亲之兵对付轻敌之人,我看智氏的命运快要终结了。《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我们干吗要激怒他,做出头鸟呢!魏桓子觉得有道理,也给智瑶割让了一块“万户之邑”。
    智瑶浑然不知陷阱已越挖越深了,反而得寸进尺,又狮子大张口,向第三家——赵襄子一下索要蔺和、皋狼两块地方。赵襄子(即我们上一篇所说的那个接班人)断然拒绝。
    连吃了两块糖,智瑶认为他治下的大夫不过是一些面团,没想到会碰上硬钉子,于是怒不可遏,立即征集韩、魏两家的军队,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准备出逃,并想起父亲赵简子选他为接班人时曾叮嘱他一旦有难,就投奔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因为晋阳是先父的老地盘,治理晋阳的官员尹锋又是个贤德之人,深得民心。所以赵襄子根本不听属下一会儿逃这儿、一会儿逃那儿的劝告,一路逃到晋阳。
    赵襄子的逃,也就是退,而退则是为了进,主动把自己放到绝处,以突显对方之恶,争取舆论及人心支持,就有可能绝处逢生。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军队团团围住了晋阳,并引水灌城。大水几乎漫到城头,城中百姓的锅灶都被泡塌了,但人们对赵襄子依然忠贞不贰,誓死不降。
    一天,智瑶由魏桓子驾车,韩康子护卫,在晋阳城外巡视。智瑶望着汹涌的大水,不无得意地对韩、魏二人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之国啊。听了这话,二人不觉心里一惊,神会意通。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下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下魏桓子,他们分别想到的是:汾河水可以灌魏家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绛河水可以灌韩家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同命相怜之感油然而生。
    智瑶的一位谋士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瑶说,你怎么会知道?谋士说,以人之常情即可判明。你想想,现在韩、魏两家和我们一起围攻赵家,一旦赵家被灭,他们马上就会想到,下一场灾难可能就要轮到他们头上了。既然我们已经约定,灭掉赵家后由三家分割其地,现在晋阳城破已是指曰可待之事,而他们俩不仅了无喜色,反而满面忧愁,这不是反相是什么?第二天,利令智昏的智瑶将谋士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忙说,这一定是专事离间的小人在为赵家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以削弱攻击赵家的力量,我们能放着马上就可以到手的赵家田地不要,反而去干那种既冒险又不可能成功的傻事吗?二人走后,谋士从外面进来说,主上您怎么把我给您说的告诉他们俩了呢?智瑶十分惊奇,说你怎么知道的?谋士说,我刚才在外面碰到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盯了我一眼,就急匆匆地离开了。我想他俩一定知道我已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并未以为然,依然故我。
    身陷危境的赵襄子并非不知道韩、魏两家的心思,他走这步险棋,显然有一箭双雕之意:一是激起众怒,并敌一向;二是欲擒故纵,让智瑶自己往陷阱里钻。思虑再三,赵襄子指派家臣张孟谈潜出城外,密见韩、魏二人,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你们帮助智瑶围攻赵家,待赵家真的灭亡了,就该轮到你们了!一下戳到了他们的心病处。韩、魏二人说,我们心里明镜儿似的,也知道他一定会这么做,只是担心事未成而谋先泄,立即招来杀身之祸。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入我一人之耳,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三人秘密约定了合攻智瑶的行动时间,然后送张孟谈回城。
    夜里,赵襄子派人杀了智家守堤的士兵,决开堤坝,大水反灌智瑶军营,智家军立刻大乱。乘此之机,韩、魏两家军队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迅速打败了智家军,并斩杀了智瑶及其家人、族群。赵、魏、韩三家遂即瓜分了智家的大片领地,晋国从此不复存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来说去的“三家分晋”。
    从表象上看是“三家分晋”,从根儿上说,则是“晋分三家”,是晋国统治者智瑶的不仁而结出的果。
    这虽然只是局部地区的一桩孤立事件,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宣告一个时代(春秋)结束,另一个时代(战国)开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这就等于周天子自我否定了“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周礼,而承认了各行其是的合法化。“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表面上看周王朝还有个架子在那儿摆着,但实际上其王室制度已丧失殆尽了!
    ……
展开
目录
一千三百多年的悲喜剧(代序)
1.第一个故事
2.终结与开始
3.一位诸侯偶像
4.孔子的好孙子
5.考察干部的有效方法
6.中国封建制度的第一块基石
7.鬼谷子的四位高足
8.千金买死马的溢出效应
9.息壤还在原来那个地方
10.自上而下的军事变革
11.鸡鸣狗盗之术
12.风范千古一将相
13.此一时彼一时
14.军令并非如山
15.忍者的辉煌
16.长平之战的教训
17。大功成于三个小人物
18.中国最大的商人
19.军事辩论会
20.大勇似怯说李牧
21.秦皇并非真无情
22.一种阴谋两种结果
23.荆轲是不是怯场了
24.姜还是老的辣
25.并非二世而亡
26.无赖何以胜英雄
27.五百高贵的灵魂
28.这小子够狠
29.权力使她疯狂
30.周勃父子
31.汉武帝母亲
32.他是河南人
33.耀武扬威五十年
34.卫青舅甥
35.李广祖孙
36.谎言的力量
37.幸也不幸
38.曲突徙薪
39.好官谱
40.谁为王莽铺的路
41.你怎么知道不是我
42.几个小故事
43.得陇望蜀
44.名将之女
45.减灶增灶皆高招
46.蛲蛲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47.官职交易所
48.曹操大笑着走来
49孙坚崭露头角
50.刘备出场
51.董卓肚子上的油一连燃了几天
52.捉放曹
53.孙策接力
54.挟天子以令诸侯
55.上上功与下下事
56.许都对
57.胜败之理
58.吕布这下完了
59.太史慈心许知己
60.他可能患了精神病
61.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
62.官渡决胜的关键人物——许攸
63.年少万兜鍪
64.重赏反对自己的人
65.隆中对
66.孙权举杯敬甘宁
67.他总有事儿干
68.周郎赤壁
69.曹操的自我鉴定
70.生子当如孙仲谋
71.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
72.孙权出力大刘备获利多
73.张松和法正涮了刘璋
74.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
75.曹操心惊汉献帝更惊
76.说刘秀的话没有刘秀的心
77.孙权也爱玩儿玄的
78.这也是思想工作
79.曹植弄巧成拙
80.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81.樊城荆州一局棋
82.孙权论将
83.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84.刘备称帝两年即托孤
85.孙权故伎重演
86.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87.孙权会心地大笑了
88.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也
89.司马懿“病”得不轻
90.孙权中风了
9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92.邓艾灭蜀
93.热闹还在蜀亡后
94.王溶平吴
95.三个亡国之君
96.王濬躲过一劫
97.竹叶盐水引羊来
98.重复昨天的故事
99.八王之乱
100.从奴隶到国王
101.举目有江河之异
102.闻鸡起舞
103.吾本知温峤能得众也
104.养虎遗患
105.淝水之战
106.动于彼而获于此
107.四海之民皆可为国
附图表目录
战国形势图
虎符图
秦朝帝系表
秦朝疆域图
秦始皇像
西汉帝系表
西汉形势图
汉武帝刘彻像
东汉帝系表
东汉形势图
曹操像
诸葛亮像
魏帝系表
蜀帝系表
吴帝系表
三国形势图
《武经总要》中的楼船图
西晋帝系表
西晋形势示意图
登高宴饮图
东晋帝系表
东晋十六国示意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