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汉学.第十八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756108
  • 作      者:
    张西平主编
  • 出 版 社 :
    大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任继愈、张西平主编的一本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最新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
展开
作者简介
  张西平(1948-),男,汉族,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教授。专长西方哲学和海外汉学研究。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1989年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国防大学和北京图书馆任教与工作,1996年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1999年聘任教授。现任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兼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历史和阶级意识》(译著)、《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历史哲学的重建》、《中国和欧洲早期宗教哲学交流史》等。于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西平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汉语哲学与德语哲学之互动、朱熹与伽达默尔对话中的存有论转化、关于“中国哲学之正当性问题”的一个批注、儒学气论与内在性哲学:从德语之张载研究谈起、从Kant到康德:论当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汉学如何进行哲学思考、汉学一家言、三十年来的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略谈、汉学家专页、波兰汉学的奠基人:卜弥格、西方早期汉学文献、《卜弥格文集》摘要、西方文献对雍正继位的记载、汉学家访谈录、傅熊访谈录、传教士汉学研究、在灵与肉之间抉择——马国贤的困境、美以美驻华会督贝施福简论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五、五四运动以后的政治挑战
  五四运动以后,江苏教育会和中华职教社迅速响应新文化运动以及学生们对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新要求。1919年教育会即组织全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讨论小学校使用白话文的措施和有关问题,经过跟中等以上学校的讨论研究.决定减少课时,变通教科教材以适应学生从事社会和自治活动的需要。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实行学生自治并向各处推广经验。
  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主要论题之。持自由主义观念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与教育会、职教社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反对学生长期从事政治活动和教育为政治服务,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科学教育和经济技术然而北方的李大钊、陈独秀和南方新一代的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等人都鼓励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走出学校,跟民众相结合,进行政治和革命实践。努力影响文化教育界的政治势力,除了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和改组后的国民党.还有后者的右翼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国家主义派的李璜、余家菊和陈启天,以及江亢虎、张君励、张东荪等人各自代表的思潮。他们或者自己办有学校,或者用各种方式向学校及出版界渗透。
  面对这一趋势,教育家们决定加强彼此的联系和协作。新教育共进社原是由江苏省教育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暨南学校于1918年12月发起成立的一个研究组织,旨在引进和传播国内外新教育思想和方法。五四运动后在杜威、盂禄等欧美教育家、哲学家访华的影响下,扩大为联系国内外教育机关的全国性机构并于1922年改名为中华教育改进社,由陶行知负责日常工作及月刊《新教育》的出版。改进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北京《新青年》同人有关“问题和主义”争论的回答。陶行知写道:“以前教育界对于教育问题总是笼统的、宽泛的去研究,率社力矫此弊,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个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改进社主张渐进的变革路线,坚持教育与政治分离的方向,讲求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它的活动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里的体现和发展。改进社积极参与确立新学制、争取教育独立(经费独立、行政自主、学术思想自由)并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管理和支配美国退回庚款的工作。它的成员们从事各种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实验。作为对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改进社提倡和推广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公民对社会事务的责任心。
  在省一级,在江苏省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张君劢在上海设立了自治学院,并从1924年起开始跟江苏省教育会合作推行公民教育。他们共同设计的方案尤其强调要“以各个人之道德精神,巩固国家社会之基础”普及教育向来是地方新式精英关怀的终极目标,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平民主义思潮促使职教领导人进--步把平民教育、通俗教育、职工和成人补习教育跟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宝山县人、前教育部官员和江苏省教育会会长袁希涛敏感地意识到城市西化后与乡村日益隔离的危险。1924年春他与黄炎培等人组织了上(海)宝(山)平民教育促进会。后者在江浙战争爆发之前已经设立了63所平民学校。战后职教社开始着手进行乡村改进事业。所有这些活动可以说都是在上述的社会改造总方案的精神指导下,根据形势与条件而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
  由于中国后来发生的变化,历史学者常常着重强调五四运动所带米的政治冲击。实际上民国时期的教育界占主导地位的,似乎仍是非政治性的社会力量.最近的一些区域研究表明这一特征。从西方留学归来的教育家在高等院校有很大的势力;在省和县一级,像江苏省教育会这样的地方新式精英组织常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总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然而20年代国共两党向学校渗透所遇到阻力也从反面说明了上述的现象。
  由于中国后来发生的变化,历史学者常常着重强调五四运动所带来的政治冲击。实际上民国时期教育界占主导地位的。从西方留学归来的教育家在高等院校有很多的势力;在省和县一级,像江苏省教育会这样的地方新式精英组织常常扮演这举足轻重的角色。尽管总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然而20年代初国共两党向学校渗透所遇到的阻力也从反面说明了上述的现象。
  ……
展开
目录

汉语哲学与德语哲学之互动
朱熹与伽达默尔对话中的存有论转化
关于“中国哲学之正当性问题”的一个批注
儒学气论与内在性哲学:从德语之张载研究谈起
汉学家专页
波兰汉学的奠基人:卜弥
西方早期汉学文献
西方文献对雍正继位的记载
汉学家访谈录
傅熊访谈录
西方早期汉语研究
19世纪俄国在中俄边界地区组织的汉语教学
对欧洲出版的第一部中文字典的注释(1670年)
汉学书评
评《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