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沈炼之和谭其骧先后来到暨南大学,他们在历史学系的任教,进一步发展了勇于开拓、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和特色。
1943年8月,沈炼之应聘到暨南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暨南大学史地系主任、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等职,直到1948年才离开暨南大学。他在暨南大学的五年任教生涯中,开设有西洋思想史、法国史、西洋文化史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学术研究上受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当时学术研究的影响,他也更讲究求实创新,密切关注世界局势的发展,翻译和出版了《世界文化史》和《罗曼·罗兰传》等多部世界名著,成为海内外的知名学者。他在讲授西洋通史时,着重讲述西洋文化史,J.E.斯温著的《世界文化史》最初就是作为西洋通史课的教本在闽南由他翻译并于1944年出版的,出版后极受读者欢迎,后经周予同等先生推荐,于1947年由上海开明书店重版,1949年再版。此书从远古叙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内容十分丰富,结构条理清晰,在当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对推进我国的世界文化史研究,传播世界文化史知识,起了启蒙和开拓的作用。抗战胜利后,沈炼之随暨南大学于1946年从建阳迁回了上海。1948年,沈炼之离开暨南大学,返回故乡温州中学任教。
谭其骧是暨南大学社会历史系学生,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从事学术研究,编辑学术刊物,1947年受聘为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讲中国沿革地理、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史学史等课程。正是在这一阶段,他完成了《秦郡新考》、《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等文,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基础。谭其骧的学术研究讲究论从史出,各项研究都有其独到见解,后来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著名学者。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暨南大学历史学系的学术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展开,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系又有朱杰勤、金应熙、陈乐素等史学大家执教。他们在这个新的自由开放的学术研究环境中,秉承历史学系的学术传统,将历史学系的学术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朱杰勤在来暨南大学之前已是中山大学著名的东南亚史专家,参加了暨南大学1958年在广州的重建,1959年至1970年担任暨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在这段时期,朱杰勤主要致力于中外关系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著有《亚洲各国史》,还翻译出版了《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大秦国全录》,发表了《泰国华侨的经济状态(1948-1956)》、《十九世纪中期在印度尼西亚的契约华工》、《十七世纪中国人民反抗荷兰侵略的斗争》、《明末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击退荷兰侵略者的记录》、《一七四。年印度尼西亚华侨反抗荷兰殖民者的斗争》等论文,使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1970年暨南大学停办,朱杰勤先后到华南师范学院和中山大学工作,1978年暨南大学复校又回来任教,直到1982年调任本校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这期间朱杰勤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翻译出版了《中外关系史译丛》,还发表了《中国与伊朗历史上的友好关系》、《十九世纪后期中国人在美国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处境》等学术论文,为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