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她诞生后的几千年里,不仅一直处于“经”的尊崇地位,而且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尽管时代变迁,世事沧桑,她依然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人们根据篇数,取整数,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国风” 是先秦乐曲的通名,共有十五“国风”——《邶风》、《鄘风》, 《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和《周南》、《召南》,计一百六十篇。雅是“正”的意思,产地是西周王畿,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被时人看作正声。雅包括《大雅》和《小雅》,计一百零五篇作品。颂是”容”的意思,“容”就是舞容,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宗庙之音”,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计四十篇。
如果撇开“风”、“雅”、“颂”和“赋”、“比”、“兴”的约束,单从内容上对《诗经》分类的话,可分成:周民族史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征役诗、爱国诗等He。
周民族的史诗:《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的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载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
《生民》是一部神话浸透的传奇,也是一段神话包裹的历史。它记载的姜螈履迹怀孕,无夫生子的奇迹,隐含着母系氏族社会婚姻杂交、原始野和、知其母不知其父以及图腾崇拜的史实。它记载的后稷初生就履险不惊、大难不死的神异,隐含着原始氏族使用巫术考验儿童的史实;后稷天生就是个庄稼汉的形象,也符合后世对周氏族本是农业氏族的认识。
后稷之后数百年,周氏族举族迁徙,从有邰迁到豳地。领导周人完成这次伟大壮举的是公刘。《公刘》就记载这次迁徙,该诗热情地赞颂这位领袖。《公刘》言人事而不言鬼神,史迹比《生民》更清楚,说明公刘时代的周氏族已经演进成为一个农业军事部落。
公刘之后又数百年,周民族再次大迁徙,由豳地来到周原,并在这里建立了家天下的周王国。这期间,他们的领袖是古公宜父。《大雅‘绵》就是称颂这位领袖的。
《皇矣》主要写文王继承先祖遗业,发展壮大周民族的事迹。主要写的是文王伐密、伐崇这两次战争。诗中对这两次大战极力渲染,战斗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周人保卫部落生存的无畏气概,歌颂了两次征伐的胜利。
《大明》描述王季、文王的婚姻和家庭,赞美武王伐商的辉煌胜利。
全诗共八章,从王季娶太任而生文王说起,一路铺叙,直到武王伐纣胜利为止。其中牧野之战一节写得最好,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不仅战争场面十分浩大,而且着重描写了师尚父,也就是姜太公的形象,特别是用雄鹰展翅这一比喻,极形象地把姜太公以及周军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和高昂士气表现了出来。
从《生民》、《公刘》、《绵》、《皇矣》到《大明》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到武王灭商这一历史阶段的全部发展经过,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周人创业建国的历史。诗中热情地歌颂祖先的功德,充满着对祖先的崇拜。
颂赞诗:《诗经》中的二《雅》、三《颂》是赞美神权、赞美王权、赞美贵族的诗,这类诗在《诗经》中占了四分之一以上。《颂》中的诗,文辞庄严堂皇,典雅铿锵,虽然是为祝颂、祭祀而作,但其中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有的诗见解深刻,富有哲理,对后世颇有启迪。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思齐》等,都属于赞美诗。《周颂》中的《敬之》颂赞周成王的英明贤达: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日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诗中用自戒的口气说: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要恭谨谦敬,明察下情;还要不断地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使自己能肩负重任。这样的思想境界无疑对今天的人们也是有启迪意义的。
怨刺诗:它的主要内容是悯时伤政、怨天尤人,也叫政治讽刺诗,是结合社会现实,反映国计民生的作品。这些诗集中于《雅》之中。《桑柔》是《大雅》怨剌诗的代表作。全诗十六章,前八章剌厉王失政,好利而暴虐,以致民不聊生,激起民怨。后八章责同僚,同时道出厉王用人不当的过失。指责朝廷权贵是“为民不利”的“贪人败类”,是“民之贪乱,宁为荼毒”、“进退维谷”、“职盗为寇”的祸根。诗的最后一段说: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凉日不可,覆背善詈。虽日匪予,既作尔歌! 《桑柔》揭露了厉王统治的水深火热,揭示了官逼民反的历史事实。
《民劳》、《节南山》、《小弁》、《北山》等都属于怨刺诗。另外还有一些忧国哀民、愤世嫉俗的诗,诗中对人民的疾苦有所反映,如“小雅”中的《正月》、《苕之华》等,都是乱离之世的忧苦之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