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石破天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635704
  • 作      者:
    胡小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胡小伟,1945年生于成都。1967年大学毕业,当过煤矿掘进工及乡村教员。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任职中国社会辩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退休前为该所研究员.
    参与编辑《红楼梦讲究集刊》。参加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4)、《中国大百科全书》(1986)及《中国古典小说百科全书》(1991)有关部分的撰稿或副主编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中国小说史或中国文化史论文近百篇,主编过《闲聊丛书》、《书学集成》等.2005年已将多年对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辑为《伽蓝天尊——佛道两教的关羽崇拜》、《超凡入圣——宋代儒学与关习习崇拜》、《多元一统    元代关习习崇拜》、《护国佑民——明清关羽崇拜》和《燮理阴阳(关帝灵籖)祖本考源及其研究》共五卷二百五十余万字在香港出版。30年来为学术考察曾经走遍了中国各个雀区和重点地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有个古老的创世神话,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诸神争斗,使得“天柱折,地淮绝”,一场天崩地解的灾难降临了。是女娲之神运用她的魔力神通,炼出五色石补住了在,才平息了这场灾难。
    女娲补天的传说,也许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最惊心动魄的故事。遍观世界各大民族的神话系统,找不到类似的神话。也许,这个故事正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它发展延续的过程中屡屡遭逢困厄,但又总是能够薪火相传,在困境中奋起,使文明得以延续吧。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断裂
    20世纪的80年代,经过了“十年一觉文革梦”,“文化热”又一次席卷了整个中国大陆。社火、庙会、元宵、粽子、太极拳、鹤翔桩、本命年系红腰带,茶馆街头唱旧戏……似乎一切又归于悠远的从前。但迪斯科的喧嚣,卡拉OK的吼叫,太阳裙、牛仔裤、麦当劳、肯德基,又分明透着时代的脉动,世界的气息。
    高层楼与寺庙观同时兴建,辽代塔和交叉桥比肩而立,大卡车旁走着迎新的花轿,扭秧歌的带着时髦的墨镜。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大地。
    也许正是“衣食足而知礼义”,改革带来的繁荣,使人们有更多的余暇关注到其他,于是“文化”一夜之间成为时髦。茶文化、酒文化、吃文化、穿文化、玩文化成了热门话题。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风潮也遍地开花,使人目不暇给。
    学术界也在探讨思索,激烈论争。有的人倡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的人则主张创建新的文化,也有人用诗化的语言,作出了“五千年过去了,亚细亚的太阳陨落了”的结论,还曾经借助权威媒体无限放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本为自然运行规律,社会发展常态。其实在古代闪米特语里,Asia恰好是指称“日出之地”,后来才用来指代亚洲的,“陨落”则意味着不再升起,难道地球会停止自转,仅让太阳照耀一边?“亚细亚的太阳陨落了”看似在说一句语言幽默的俏皮话,实际上是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文化的否定——当然,自称已经“脱亚入欧”的日本例外。且不说这种“预言”已经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宣告破灭,单说追寻这种心态的来源,就是一项更为繁琐艰难的任务。
    哦们不妨随着中国的百年沉浮,一起来回首这个令人感伤的经历吧。
    陈天华蹈海
    阵天华蹈海
    要说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缘由,还得从当年在日本发生的一个事件谈
    1905年12月8日,星期五,光绪三十一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阴历十一月十二日,大雪。乙巳年戊子月辛巳日。
    在这个寂静冬日的上午,日本东京大森町海湾出现一个踽踽独行的身影,径直踏入苍茫刺骨的海水中……
    五天后,日本警察署正式向外务省等部门呈递了有陈天华遗体的验尸报告,其报告称:
    本月8日午后11时,府下荏原郡大森町字滨端海岸,同盯住人田中龟五郎发现有一具尸体漂浮,告知巡查派出所。所辖警察署即时派警部与医生赴现场,经调查确认,死者上身着黑罗纱洋服,脚著短靴,似系清国留学生。死者怀中揣有现金23钱5厘,经查死者口袋中尚留有本月8日发的邮件挂号领取证。该证记载如下:
    “发信人,神田区西小川町一番地东新馆陈天华;收信人,神田区骏河台,清国留学生会馆杨度。”经医生检查诊断与检死者之意见,死亡原因系自溺身亡。因为尸体暂时无人领回,警察署将陈天华遗体转送大森町役场。
    经调查证明,死者系清国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人留学生陈天华,年30岁。
    陈天华之死,对正在兴起的留学生反对取缔规则运动如同火上浇油,广大留学生悲愤交加,同声哀悼。当神田区中国留学生宣读陈天华的《绝命辞》之时,“听者数千百人皆泣不能抑”。参加者一方面愤恨日本欺凌弱国,一方面对清政府及其在日本之公使痛恨有加。据日本警视厅12月12日报告称:“陈天华公死后三日,清国留学生发布文告,指斥日本文部省命令,号召留学生回国抵制,并声称留学生回到上海后当地有人接待”,“清国留学生冯树猷外三名,发起成立留学生敢死会,并且公开发布檄文指斥清廷与日本迫害学生,号召各校学生团结”。有二千多人中断学业,愤然回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全文刊登了陈天华的《绝命书》和悼念文章。
    陈天华的灵柩被留日学生运回了他的故乡。1906年5月23日,湖南长沙各校的学生愤然罢课。他们不顾官府的威胁阻挠,身着素服,手执白旗,排着整齐的行列,唱着悲壮的挽歌,簇拥着灵柩,分从朱张渡、小西门横渡湘江,向风景秀丽的岳麓山进发。经理丧事的革命党人,一路上不断向群众演说革命道理,参加送葬的各界人士越来越多。面对这支首尾十里,人数逾万的送葬队伍,当时的《湘江评论》报道说:“沿途军警,为之震慑,呆若木鸡,莫敢谁何”。人们“自长沙城望之,全山为之缟素”。肃穆悲壮的气氛笼罩着整个长沙城。人群中有人发问:“这是给谁送葬?”旁边有人回答:“陈天华!”
    陈天华(1875-1905)的墓园至今仍在岳麓山,可惜参访的人已经不多了。从他留下的遗照看,不仅面相俊朗,还应当是一位性格坚毅的人。披散的长发并非后来“嬉皮士”的时髦,而正表现了当时留日学生剪辫蓄发的过程。他是湖南新化人。母亲早逝,父亲陈善是乡村塾师。1903年春以官费生资格,与杨开慧之父杨昌济(1871—1920)一起留学日本,人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这实际上是1902年4月现代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为中国留学生开办的私立补习学校。当时周树人(鲁迅,1881-1936)还在这所学校,第二年才从这里毕业,去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少年时因家境贫寒,陈天华曾辍学在乡间做小贩,喜爱小说唱词,常仿其文体作通俗小说或山歌小调。他最为重要,也广泛传播的作品,就是民间唱词类的,比如《警世钟》开头说: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
    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万丈风潮大逼人,腥膻满地血如糜;
    一腔无限同舟痛,献与同胞侧耳听。”
    《猛回头》则说:
    “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
    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
    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
    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
    论物产,宾是个,取之不尽;
    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
    看起来,那一件,比人不上;
    照常理,就应该,独称霸王。
    为什么,到今日,奄奄将绝;
    割了地,赔了款,就要灭亡?
    这原因,真真是,一言难尽;
    待咱们,细细数,共做商量。”
    因此极易上口,一时传播甚广,万人传诵,甚至被“奉为至宝”。尤其是在他家乡一带这类唱词盛行的两湖地区,“三户之市,稍识字之人,无不喜朗诵之”。
    ·“激进”,还是“渐进”?
    但是像陈天华这样一位胸怀大志,风发卓砺,又正值在1905年孙中山亲来日本,组建同盟会这样一个转折的关头,何以会突然蹈海自尽呢?
    历来的解读并不一样。一般认为他是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反对当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十九号令,即所谓《清国学生人学之公私立学校规程》(简称取缔规则),对留日学生的言论、结社、居住及通信自由横加限制,愤而投海,以示抗议的。但从近年发现的一些资料和学者的分析研究看来,问题并没有这样单纯。
    毫无疑问,日本文部省的“取缔规则”引发了广大留日学生的强烈不满。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在东京留学生中间酝酿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对浪潮。但他们很快分化为尖锐对立的两派,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矛头直指当时的驻日公使杨枢和留学生会馆的负责人杨度。另一派以则汪兆铭(汪精卫)和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这一派人还包括鲁迅,他也是延宕到1909年才回国的。
    最近日本学者永田圭介《秋瑾——竞雄女侠传》根据日本报刊的资料记载,在细述革命文豪陈天华因抗议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蹈海自杀和宋教仁、秋瑾等组织追悼活动的经过时,还披露了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细节说:
    “翌日(12月9日),留学生们公推秋瑾为召集入,在留学生会馆中的锦辉馆召开陈天华追悼会。会上,她宣布判处反对集体回国的周树人(鲁迅)和许寿裳等人‘死刑’,还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大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可知当时两派对立,已经呈现水火不能相容之势。而日本报章针对这些争议的评论,无疑像是在火上浇油。12月7日的《朝日新闻》刊载了永井算巳的一篇文章《所谓清国学生取缔规则事件之性格》,认为留学生对文部省十九号令多有“误解”,并嘲笑中国留学生为“乌合之众”,留学生意见不一,则反映出“清国人特有的放纵卑劣之意志,其团结亦会十分薄弱”。如果注意到这篇文章就发表在陈天华蹈海的前一天,因此近年很多学者认为,这才是导致他自尽的直接诱因。关于这一点,我们后文还会讨论到。
    陈天华致同乡杨度的遗书,后来被称为《绝命书》,表现出他真切的焦虑,乃是在于告诫大家“去绝非行”、“坚忍奉公,力学爱国”。并提醒不要听信亲日派之言论,谓“彼以日本为可亲,则请观朝鲜”。南开大学历史学家杨天石先生还从日本外务省档案中查到了1905年1月陈天华在梁启超的影响下草拟的致清廷《要求救亡意见书》,杨先生的解读是:
    “在陈天华看来,革命不会很快发生,远水救不了近火。国家危亡在即,只能以请愿的形式阻止清政府卖国,这样会便捷得多。然而,陈天华毕竟不同于改良派。这就是,他对于和平请愿的作用并不十分夸大,对清政府能否改弦更张也并不抱很多幻想。”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究竟采取“激进革命”,还是“渐进改良”的纷争,在当时已经困扰了相当一批志士仁人。陈天华不过是其中最为敏感的一位。
    陈天华临终时谆谆致书的杨度(1875-1931),此刻却正在为他的挚友宋教仁“追杀”。杨度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算得上一位人物。他出身贫家,幼岁丧父,却是湖南主掌船山书院名儒王闾运的得意弟子,20岁时就以举人身份参加过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失败后,因被怀疑是“康、梁余党”,一度避祸日本,遂倾心于倡导当时风头正劲的“新学”,在初创的湖南师范任教。当年他的一阙《湖南少年歌》言:
    “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就唱热了当时包括湘潭后辈乡人毛泽东在内的多少三湘青年的血。他1902年留日办刊物;为1903年清廷“经济特科试”的一科二名新派进士;1904年参加“护路斗争”。也是他在日本把同乡人黄兴介绍给了孙中山,还曾与孙盟誓说:
    “吾主张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国民革命,先生功成,度当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期在后日,勿相妨也。”其实就是当时留日学生中间拥护“国民革命”的“激进”,还是拥戴“立宪维新”的“渐进”两种主张的简要概括。杨度后来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他归国后主张先是“君主立宪”,大约因为“排满”已经成功的缘故,辛亥革命后发起“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奔走呼号。1922年投向孙中山,为民主革命奔走。也曾多方营救被张作霖逮捕杀害的李大钊。后在上海参加中国互济会及其他进步团体。1929年秋,中国共产党正在艰难竭蹶中奋斗,他却秘密入党。临终自书一联自挽,道是:
    “帝道真如,而今却成过去事;医国救民,继起自有后来人。”道尽对于世事和平生的感寤。这种思想历程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历史上也自有荣耀创造。但自战国时代楚国灭亡以后,三湘人才似乎一直处在平寂之中。历史上因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挺身而出的“西楚霸王”项羽,也是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氏。但自明末衡阳人王夫之创立湘学,尤其是曾国藩率领湘军平息“太平天国之变”以后,部属遍及天下,也教育了三湘子弟“以天下为己任”的视野和担当。所以不但在清末民初的变局中勇担重任,也在续后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主角。同样,李鸿章创立的淮军兴起,也造成了安徽籍人士的不断涌现。后话另说。
    ·“我队我血荐轩辕”
    后世凡谈及最早为“排满革命”献身的先烈,必提起邹容、陈天华。但一个持“改良派”主张的青年,却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图唤起众人对他意见的重视,颇可奇怪。
    其实当年抱有这种“以死报国”决心的志士青年,在陈天华蹈海的前后都着实不少,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比如号为“鉴湖女侠”的秋瑾(1879-1907)早年就写过《剑歌》,结句说:“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暗黑。
    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
    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她是在留日同学徐锡麟武装起义失败以后,从容就死的。鲁迅著名小说《药》追溯了这一感人故事。陈天华同乡挚友宋教仁(1882—1913)则死于袁世凯的暗杀。
    梁启超(1873—1929)1901年流亡日本时,著有《自励》诗,其二言: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1903年,鲁迅(1881-1936)刚到13本留学不久,便在东京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自题小像》题赠许寿裳,也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他曾被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赞誉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风习还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物。比如1917年9月,21岁的周恩来(1898-1976)赴日留学时,就书赠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张鸿诰等人一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难酬蹈海亦英雄”句,是否就是指陈天华蹈海一事?今人已不可确知。但从1919年4月归国后,他还曾将前述梁启超的《自励》诗抄赠给南开同学王朴山这件事情来看,说明当时他在精神上与梁启超、陈天华还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
展开
目录
引言
壹  断裂
贰  迷惘
叁  回梦
肆  奋起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