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的品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244008
  • 作      者:
    楼宇烈著
  • 出 版 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的品格》由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编。他引领您发现中国文化之美,肯定中国的格,我们才能获得做人的自信、经济的自信和国家的自信!国资发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干部推荐读物,重庆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指定读物。
展开
作者简介
  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生,1960年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主要论著有《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儒家修养论今说》《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王弼集校释》等。
    楼宇烈教授是中国文化最真诚的倡导者、实践者,他不仅创立了国艺苑,还兼任北京大学校内外几十家中国文化社团的顾问和指导,退休后仍常年奔波各地讲学,致力于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品格》是他首部面向公众的文化普及著作,2007年首度出版后,读者好评如潮,此次再版,他作了全面修订,并撰文导读,引领读者发现中国文化之美。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是其文化的外化。近百年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借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使很多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了本来的面貌。”有感于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以50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厚积薄发,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体系,引导读者去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发现中国文化内在的品格与精神。
  在全球化的舞台上,中国iE在和平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从容与独立?这就脱不开作为支撑的中国文化。
  肯定中国的品格,我们才能获得做人的自信、经济的自信和国家的自信!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
  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什么叫文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和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
  习俗等,跟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就是历史的载体。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朝代,而是指整个中国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有五千年。所以,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丧失了。因此,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点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势不可挡。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将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趋向一元,那么既无法交流,也无需交流。
  遗憾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上一些强国的强势文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
  我们讲强势文化,说得坦率一点,就是美国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它正在以非常强大的力量和惊人的速度向全球推进。它不仅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同样也在影响着那些有着古老历史文化传统的欧洲国家。所以目前在欧洲,不管是法国,还是西班牙、德国,同样都在思考,对于美国的强势文化,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应对。
  维护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以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民族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不然的话,自己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精神都会在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体性以后,国家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
  但我们不能采取抵制的办法,干脆不交流,这是不行的。当前有一些国家,特别是伊斯兰国家,有时候就会采取一些完全排斥外来文化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比如现在的伊朗,甚至连一些美国的音乐都不准放.这样能不能解决问题呢?绝对解决不了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现在的挑战就是: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实际上一直都在面对这个问题、处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没有解决!不但没有解决,形势还越来越严峻。在今天的中国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越来越少了。因此,在我们重新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回顾一下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中西之争
  近代的反思
  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面临着西方巨大的压力,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国家甚至面临着灭亡这样一种巨大的危险,所以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就是:怎样救亡图存?怎样使中国强大?方法是什么?就是向西方学习。因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西方强大,中国弱小。于是,就开始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西化运动.
  我们最初提出来的一个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提出来的。师,就是学习,夷,当时是指外国人。就是说,首先要学习外国人或者说西方人的“长技”,学习他们的优点。
  在当时中国人眼里,西方人的。长技。是什么呢?就是船坚炮利。大家觉得西方人之所以能战胜我们,就是因为他们技术比我们发达,能够制造出军舰、大炮这些现代化的武器。所以中国首先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学习西方人在技术方面的长处,学习好了我们再跟他们抗争。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就开展了洋务运动。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861年开始的,当时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都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洋务运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师夷长技”。为此,李鸿章们开办了江南制造厂等现代工业,建起了一支很强大的海军一一北洋水师,而且也向西方派了一大批留学人员,造就了一批人才,大家都感觉不错。
  但是到了1894年,发生了甲午战争。我们都看过电影《甲午风云》,大致知道是个什么状况。中国的北洋水师,经过30年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面对小小的岛国日本,居然一仗就被打垮了!被彻底打垮了!
  因此人们就开始反思,认识到仅仅只对器物方面进行改革,仅仅只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好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器物文明学得再好也没有用。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严复,他就总结道,西方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绝不仅仅是靠船坚炮利的器物文明,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平等的政治制度,并且通过共和的形式或者君主立宪的形式来保证这种制度文明的有效运作。
  所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都来推动制度的改革。但对如何改革,大家显然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主张学法国大革命以后建立起的共和制度。有的人主张向英国学习,搞君主立宪。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想搞君主立宪,因为当时和我们最相似的日本,它的明治维新搞的就是君主立宪,既然它能成功,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
  结果大家都知道,戊戌变法虽然推出了很多新政,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现在有人简单地把它归咎到慈禧太后身上,我看也不公平.我想当时是很复杂的情况,是各种势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国外的势力,也有国内的势力。总之,戊戌变法失败了,有一些人也牺牲了,谭嗣同被推到菜市口给砍了头,其他一些人都流亡了,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流亡到日本去了。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光有器物改革不行,还要有制度改革,但制度改革如果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也是不行的.戊戌变法结束以后,有人说,整个戊戌变法的改革最后就剩下了一个成果,什么成果呢?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其他的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照旧。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其实也不能说一点变化都没有。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不可能完全退回到原来的状态中去,一定会有所变化。
  另外,还有一批希望发动民主革命、建立共和制度的人,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民主革命派虽然最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却没能将辛亥革命的成果保存下来,后来被袁世凯窃国,复辟了帝制。所以辛亥革命也是不完整的,只是赶走了清朝的皇帝,就整个中国而言,改革还是没有成功。
  于是人们又反思,怎么回事?为什么改革始终不能成功?人们就发现我们深层的思想意识里有问顾一一我们的思想还是旧思想,观念还是旧观念,而改革一定要彻底地从思想观念上去改造,然后才有可能改变制度,改变器物。所以接下来就有人开始酝酿、发动新文化运动。
  一般认为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9年,其实早在1915年就开始了。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彻底地检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的人们认为改革之所以没能成功,就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的宗法的、血缘的、封建专制的观念太顽固。这些观念如果不破除的话,中国就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制度改革,更没有办法彻底地改革物质文明。
  新文化运动使改革深入到了意识形态这个层次。这个时候中国开始更加积极地向西方文明学习,比如创办西式学校,引进西方的各种思想,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武器对传统进行彻底的批判.从形式上来看,当时最核心的批判集中于对儒家的批判,也就是所谓的“打倒孔家店”。
  比如有一位著名的四川学者,叫吴虞。他写了好几篇文章,认为中国的落后、贫穷,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顽固的宗法血缘制度和观念造成
  的,这同时也形成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他的文章影响很大,当时胡适就称吴虞是“只手打倒孔家店”的四川老英雄。
  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激烈地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只有破除传统的道德观念,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新生的机会。同时,在新的教育制度的推动下,整个学科的构建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学问的方式、方法也都发生了变化。
  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反思这样批判传统是不是有片面性,或者说有不够慎重的地方。特别是到1914年欧洲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欧洲的学者都在反思,欧洲文明既然那么好,怎么还会发生这样一场残酷的世界大战呢?这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中国学者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很多人就到欧洲进行考察,比如梁启超,他是康有为的大弟子,是戊戌变法的主将之一。他到欧洲考察后,回来就写了一本书,叫做《欧游心影录》,记录在欧洲游历时的所见所闻。
  在欧洲,梁启超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萧条的状况,这反映出欧洲文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于是他就反思说,我们过去想的就是一切都是欧洲的好,西方的好,中国的都一无是处,所以希望用西方的思想来彻底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但这样真的就对吗?
  就这样,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从欧洲考察回来以后,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感觉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看待西方文化和我们的传统文化,西方自然有他们优秀的一面,但我们自己也有一些优秀的传统,应该有所鉴别地学习西方的东西。
  这些从欧洲考察回来的人,当时就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我们现在也讲国学热,当时也有一个国学热,也有国学讲堂。很多人觉得,经过对传统的几次批判后,回过头来看,中国文化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也应该认真对待。
展开
目录
再版赘言门
出版缘起
第一篇 中国文化的百年沉浮
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中西之争
文化也要全球化吗
路在何方

第二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人文思维

第三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三玄、四书、五经
五经要义
三玄要义
四书要义

第四篇 儒家与中国文化
儒与儒家
儒学的发展
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何谓真儒者
儒家教育之法

第五篇 道家与中国文化
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的发展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六篇 佛教与中国文化
起源:佛教的真实面貌
冲突:“水土不服”的佛教教义
磨合:发展中的中国佛教
融合: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第七篇 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
伦理的文化
艺术的文化
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

第八篇 中医与中国文化
中医理论之源
中医之道
中医养生要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