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南戏、传奇是一回事吗?
戏曲爱好者可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看戏剧演出介绍时,常常会标明戏剧的性质,有的标明是杂剧,有的介绍是传奇或者南戏、北曲之类的,那么,这几种戏曲名词所指的戏曲是一回事吗?
元曲其实包括剧曲与散曲两种性质不同的文体。剧曲又可分为杂剧、戏文(即南戏)和院本(流行各地的传统小戏)等三种体裁。是以曲为主,结合念白、动作来表演人物与故事的表演艺术。戏曲的演出,有的演员隶属于教坊司,主要是在宫中表演;也有一些民间剧团,在城乡巡回演出,如城市中的勾栏和瓦舍。散曲是继宋词之后出现的合乐可歌的诗体文学,没有宾白、科介,只用于清唱,又称“清曲”、“词余”。
杂剧的名称在晚唐时已经出现,到了宋代逐渐发展成熟。元杂剧是北方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剧本体裁一般分为一本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几个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加楔子。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每剧一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为中心,后来又在江南杭州等地流传。明中叶以后,杂剧开始衰落。我们平时所说的元曲,指的就是元杂剧。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唱赚、宋词及民歌等综合而成的戏曲形式,在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用南方的语言和戏曲来演唱,与北方的杂剧和院本相对。南戏被认为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根据明朝徐渭的《南词叙录》记载,最早的南戏戏目是北宋永嘉人创作的《赵贞女》和《王魁》。南宋时期,南戏风靡一时,但是到了元代,杂剧盛行,南戏多在民间流行。到了元朝末年,杂剧衰落,南戏又重新流行起来。南戏的形式灵活多变,篇幅长短不拘,音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而且每个角色都可以演唱。
进入元朝以后,南戏从江浙传到了江西和安徽,形成了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和弋阳腔等四大声腔。题材上偏重于表现爱情和家庭故事,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倾向,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南戏在元末再度兴盛后产生了许多作家和作品,其中元末高明创作的《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明朝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南戏为明清传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奇是明清时期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结构大致与南戏相同,但更为紧凑、整齐,情节也更为复杂,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细致。每本传奇一般分为四五十出不等。明朝嘉靖到清朝乾隆年问最为流行。演出全本,一般要两三天才能演完。乾隆以后,全本演出减少,单出演出较多。明清传奇家有七百多人,作品近两千种。《牡丹亭》、《清忠谱》、《桃花扇》、《长生殿》等都是传奇中的代表作。
由此可知,元杂剧、南戏、传奇等是性质不同的戏曲形式。
知识链接:什么是南戏中的“荆刘拜杀”?
南戏剧本今知有一百七十种左右,但全本流传者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这些剧本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多经明人改编。其中《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戏曲艺术出色的代表,合称“荆刘拜杀”。
《荆钗记》是元人柯丹丘所作,写贫困的书生王十朋以荆钗为聘礼,与钱玉莲结为婚姻。王十朋考中状元后,因为拒绝了丞相欲招其为婿的提议,而被贬官朝阳佥判。富豪孙汝权谋娶钱玉莲,暗中把王十朋给妻子的家书改成了休妻之书。钱玉莲被迫投江自杀,被福建安抚钱载和所救,收为义女。这时候又误得到王十朋病故的消息。五年后,王十朋改官道上,与钱玉莲相逢,以荆钗为凭,夫妻团圆。
《白兔记》全名《刘知远白兔记》,系元人根据民间传说而作。刘知远因为家里贫困而投军,妻子李三娘在家受尽了折磨,生下儿子托人交给刘知远抚养。十多年后,刘知远的儿子射猎,追白兔而得见其母,于是一家团圆。
《拜月亭》南戏全名为《王瑞兰闺怨拜月亭》或《蒋世隆拜月亭》。元人施惠作。写金与蒙古战争时期,书生蒋世隆与妹妹瑞莲失散,少女王瑞兰也与其母失散。蒋世隆与瑞兰相遇,结为夫妻,瑞莲则与瑞兰母亲结伴而行。瑞兰父亲在旅店遇见瑞兰,因嫌门不当、户不对,而强带瑞兰回家,要拆散二人。路上又遇到了其母及瑞莲。瑞兰回家后,思念世隆,焚香拜月,倾诉有缘,被瑞莲发现。后来,蒋世隆中了状元,与瑞兰重逢结合。而蒋瑞莲则与武状元、世隆的结拜兄弟成婚。
《杀狗记》南戏全名是《杨德贤妇杀狗劝夫》。写哥哥孙华与市井无赖交往,其弟孙荣苦苦规劝,而孙华不但不听,还听从无赖挑唆,将孙荣驱逐出门。孙华的妻子杨氏杀死了一只狗,去头尾后裹了人的衣服冒充尸体放在家门口。孙华知道了大怒,请平素相交的狐朋狗友埋尸体,他们非但不理,反而去告官。孙荣自认杀人,舍命救兄,杨氏遂向官府说明原委。孙华改过自新,兄弟和好如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