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33863
  • 作      者:
    张耐冬著
  • 出 版 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br>    读史要使人明智,也要寻找借鉴,但读史、论史的第一步不应是明智,而应是溯源。只有清楚了历史文化的源头、脉络与发腱,才能知道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能够提供给我们什么借鉴,我们因此才能从中领悟到什么。<br>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r>    ——司马迁<br>    必须在事物过去中找到它的根源,唯有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实际状况。<br>    ——莱布尼茨<br>    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br>    ——马克·布洛赫
展开
作者简介
    张耐冬,男,1977年生,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主讲课程有“《世说新语》研读”、“《史通》研读”、“中国史学史专题”等。<br>    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宏观中国史·盛世卷》(合著)、《大唐开国》(合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作者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尤其是通过对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把故事本身说得更加透彻,更让人记得住细节,印象深刻。
展开
精彩书摘
    “权”:古老的博弈命题<br>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符号,从古至今,不但每个字的字型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且字义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有学者说,弄清楚了一个字的含义演变,就等于研究了一部中国文化史。<br>    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汉字字义的演变,不但是凝固着的文化史,更是被尘封的政治史。当腥风血雨、刀光剑影在时光的侵蚀中渐渐淡去,留下的只是简单的几个字,让后人细细品味。<br>    在我看来,“权”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个字,它不但道出了古代政治的精髓,更是将中国的政治哲学一言蔽之。<br>    “权”字在政治领域的含义大概可分两类:一是权力,二是权变。权力这一含义,大抵是从“秤锤”这一含义引申而来的,表示举足轻重的力量和关键性因素,这恰恰是政治活动的核心,即实力与地位;权变这一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于权谋,即以谋略为指导而进行的策略调整。<br>    权力与权变,就像兵法中所讲的“奇”与“正”,相辅相成,构成了政治活动的主体。<br>    对政治而言,更有意义的一点是,如果只有权力而无权变,就会出现赤裸裸的专制和暴力;如果只有权变而无权力,则只能是巧言令色而无实际行动。这个道理,被先秦时代最后一位法家大师韩非子归纳出来,就是三个字:法、术、势。<br>    按照今天的理解,权力就是势,而权变则是术,将二者糅合在一起,使权力与权变都在可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的,则是法。由此可见,“权”在政治领域中的含义,正是法家思想的核心。<br>    如果将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我们就会发现,“权”的这两重政治含义不但与古代政治密切相关,更和现代博弈论有对接的可能。博弈论的研究重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理性人”应对各类问题时的对策制定与选择。乍看上去,似乎博弈论研究的只是“权变”,但对策选择实际上与实力、地位息息相关,因此,博弈论在很多时候能够对以“权”为中心的古代政治作出精细的分析。
展开
目录
“权”:古老的博弈命题<br>不是谁都能选择背叛<br>权变的罪与罚<br>霸主的难题<br>德与法的盲区<br>堕落与自赎:士大夫沉浮史(上)<br>儒与侠的混合体<br>夭折的“独立精神”<br>堕落换来的发展<br>堕落与自赎:士大夫沉浮史(下)<br>深渊中的挣扎<br>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项<br>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br>极端的年代:一页吃人的历史<br>秩序是罪恶的温床<br>豪门恩怨的权力场<br>零乱的“吃人”现场拼图<br>沙场外的决战<br>细节中的“大历史”<br>忠臣为何变成叛徒<br>自然寿命与天下兴亡<br>囚徒命运与“皇帝新装”<br>大案例:文化资源生成史<br>“三国”何以成为大案例<br>俗与雅:大案例的双重变奏<br>再造“国魂”<br>“大案例”不是哈哈镜<br>阅读他者:读史者之间的对话<br>影视是否需要史学<br>文本临摹:历史书写的误区<br>“借鉴史学”的罪与罚<br>在启蒙与媚俗之间游走<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