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升平春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55308
  • 作      者:
    孔庆茂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古人爱花,也爱替花作主,给花许多传说,就像人对自己的祖先作出种种神奇的描绘,人世间的众多历史变故,也经常附会在花木身上。
  《神祇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修竹留风)(花木卷)》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宽泛的符号意义上谈论的,并且明显地着上个人偏好的色彩。书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学特征、符号化过程、文化意义、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图像符号、民间影响等诸方面共同撑起一个框架。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所看到的花木毕竟是喜欢看到的花木,人所做的只是以花为镜,照见自己,却忘了花木本身,所以花木文化不是花木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里的花木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花木,就像栽培的观赏花,人赋予她们太多人为的东西,她们不是指称自身,而是指称人的世界的某种意义,并且花之各品无不影射着人事,如牡丹有雪夫人、玉美人、状元红、醉杨妃等,兰有惠知客、黄八兄、观堂主、十三太保等,月季有姣容三变、朱衣一品、西施醉舞、飞燕新妆、岳阳三醉等。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花木具有了符号的性质。而这种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不强,存在着联系的纽带,即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审美眼光。
展开
精彩书摘
  四 人淡如菊——菊
  4
  秋深霜冷,草木衰落,百卉殚谢,此时,菊花在篱落畦圃之间,盆盎瓶尊之中,烨然而发,傲然于冷风寒露之中,不禁令人想到那些不畏强暴、品格高尚、坚贞守志的君子、隐士,故菊花雅号为“花中隐士”。陶渊明就是人世中之菊花。用菊花寄寓君子德行之意在晋代很流行,什么花配什么德行,古人是深信不疑的,如《晋书·文苑传》载:“罗含致仕还家,阶前或兰菊丛生,人以为德行之感焉。”
  陶渊明因爱菊、种菊、咏菊而被后人敬为菊花神。他种菊当然有实用理由,可食,可酿,但在他诗文里菊花已完全是审美对象了,以菊花自况,抒发心头志气,有时人、菊、天地浑然不分。他在住宅边种满菊花,天天与菊花为伍,这在别的文献里也有记载,《续晋阳秋》曰:“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望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陶渊明嗜酒是有名的,魏晋文人都喜欢酒,阮籍还借酒疯逃脱过政治迫害呢,可陶公更是本性近酒,说他无酒就坐在菊丛中,不知是说菊在他生命中更胜似酒,还是无酒之时的退其次之选择,总之,酒与菊这两个名词从而具有形容词的功用,是对他的特征的最好概括。历史爱酒之人太多,爱菊之人如陶公者却少,所以后人提到菊非想到他不可。
  晋人嗜酒可能另有原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石林诗话》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但陶渊明本性爱酒是有根据的,萧统《陶渊明传》写他在喝酒上大手大脚,不惜花钱,好友延之路过浔阳,“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酒浓,菊淡,这是他生活中的辩证法,他绝没有看破红尘,生前非常重视朋友情谊,这是他的浓,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淡。他为何种菊?《九日闲居》诗序里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人淡如菊,其诗亦淡如菊,陶渊明的诗语言平实,自然而然道出奇峻哲理,而又富情味。原因可用清代方东澍《昭味詹言》中句子来解释:“人有兴物生感,而言以遣之,是必有名理名言,奇情奇怀奇句。”此句当为今诗人所谨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饮酒》里的千古名句,采菊本是功利性劳动,却因其劳动环境和人物心境而诗化了,菊花、东篱、南山和诗人自身都化成意念中的流动之物,又像一个永远定格的动作镜头,浑然一体,久而久之,里边这些元素甚至可以相互替代。为避免鲁迅先生所批评的“摘句”之弊病,我就把整首诗写下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写出了菊花和隐士的典型神态,后代诗文中经常提到他,会以“东篱”这一固定镜头中的处所指代陶渊明,也指代菊花。启功在他的《汉语现象论丛》中认为,这种取一个侧面的说法是为典故的性质所决定的。倘若读者细心些,多读几遍,可能会发现诗中并非只有平和、宁静。此情此景中,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如何不感慨往日所经过的人生误区呢?所谓真意,包含着对他自己以往人生的认识,应指在这样的情境里突然悟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处,而这与当前之象息息相关,如何能用抽象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开辟了中国诗歌的一条新路子,他让自然现象自在地呈现它自身,人仅仅是其中一个道具,他的眼光既是他自己的也不是他自己的,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所悟到的“真理”已由现象本身所呈示。这种诗歌手法也是他作为隐士的人生观的根本体现,唐代山水诗人们发扬了这手法,美国现代诗人庞德翻译的唐诗人寒山的作品也是这一类,所以英美现代诗中的意象派要追根溯源的话,应追到陶公。陶诗与中国诗歌源头经典有别,《诗经》朴素,其比兴还是重直抒胸臆,《离骚》浓彩,象征比喻繁复缤纷,两者共同点是,都把自然处理成人眼中之自然,“真意”全在人而不在自然本身。陶诗恰恰相反,所以人们很难从中读出诗人在排遣矛盾与痛苦的另一面。
  陶渊明一生历经三个朝代,十个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的时期,如同秋冷霜降,寒冬将至,人心惶惶,争权夺利。陶渊明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后愤然辞官,从此告别仕途,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劳作,过那人淡如菊的隐士生活,这在古代读书人中是极其不易的。因为古人读书入仕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除非迫不得已才会罢休,而陶渊明是自主选择归隐田园的。这大概还有两个因素在助他作此决定,一是儒家经典《论语·卫灵公》里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并且儒家还有“忧道不忧贫”的主张,这使得一些文人把安贫乐道、鄙夷物质享受作为崇高美德来颂扬,有时甚至认为非清贫不足以显示一个人高尚廉洁的品格,陶渊明前期作品中常喜欢叹贫可能即受此影响;二是当时黄老思想渐渐盛行,失意文人也极易接受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主观品性的卓尔不群,尤其从他祖上看,都对建功立业非常热心,其诗《命子》还好像很自豪地述及祖宗的伟业呢。《晋书·陶侃传》里也称其曾祖陶侃,并不喜老庄,说“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他关心民众生活,曾出游,见一游人持一未熟稻,他怒斥说:“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他武功盖世,也富甲一方,儒家的人世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这样的家世并无助于陶渊明归隐田园呀。
  陶渊明辞官前,家境贫寒的。他的高尚清廉体现在他很孝顺,很为家人生计着想,但还是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置印绶去职,写《归去来辞》。当然有人会说他归隐田园也绝非普通农民,而更像中小地主,拥有一定量的田地、屋舍,还有仆从,前期生活安逸,喝酒、赋诗、游乐,象征性地下地做些农活,等等。这不足为奇,他本来出身官门,没落到这地步了,难道还非得把自己剥夺个赤贫才足以明志吗?那些人因此觉得陶渊明只是作秀,难道就没有想到自己头脑里存有落后而愚昧的农民意识吗?文化从来不是只字不识、屁股朝天的单纯的农民创造与承继的,他们若让陶渊明日夜耕田砍柴浇菜织屦,恐怕他再也写不出一首诗来了,我们也就此失去一个伟大的诗人。然而即便这样,一个农民怎么可能有此志气?在他人生后期穷困潦倒之际,他仍自视甚高,从未向权贵屈服过,把一个前来劝他出仕的刺史顶了回去。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是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渊明安贫乐道,坚贞守志还有他家人的功劳,他第一个妻子早丧,续娶翟氏,志趣相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甘苦与共。遗憾的是他的五个儿子都不好纸笔,他为此写过《责子》诗。白居易《访陶公旧宅》一诗曾慨叹他子孙无闻:“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也许是天意,陶渊明真也只能“空前绝后”了。
  陶渊明生存的环境与菊花的时令特点何其相像,他的气节就可以在菊花上寄托,菊花正是他自身的写照。陶诗中多处写到菊花,再如揿酒》之七的名句:“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大多是借菊自况。这些情景竟成了中国历史上亘古常新的文化意象,明清绘画、工艺品纹饰中有陶令(即陶县令,陶渊明)爱菊的题材,画一老者徜徉菊丛中,杖策徐行望远山,意味深长。
  5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君子有坚持节操的共同品性,文人为什么这么喜爱菊花?唐代元稹在其《菊花》诗中道出了秘密: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比魏晋的咏菊花诗成熟的表现就在于它写得如菊花一样恬淡,不像后者浓彩重抹,想方设法运用某些语言手段反复渲染菊花的色与态。此诗只用了一个轻轻的比喻,那一丛丛菊花绕着房屋开放,令人觉得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与其说陶渊明的家是个喻体,不如说只是联想到它罢了。后两句说明原因朴实无比,说只因这花开过后这一年里就没有花可观赏了,所以才偏爱它,多么朴实的理由!这首诗可视为当代诗人反对语词所指负重之主张的先声。其实这仅仅是语言上的提示,唐代诗已在“言在意外”上走出很远,这理由表面的单薄(时序原因几乎难以作为理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猜想深层的原因,由此人们会想到菊花的时令特征,通过汉民族解读花木精神的共同图式,人们就会得到诗人偏爱它的真正原因是菊花含有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展开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雪的姐妹——梅
二  幽者自幽——兰
三  竹里清风——竹
四  人淡如菊——菊
五  花与佛陀——荷花
六  盛世隐喻——牡丹
七  “人面”的传奇——桃花
八  夏天的心脏——石榴
九  魂回杏花村——杏花
十  爱恨秉烛中——海棠
十一  芭蕉声独多——芭蕉
十二  风流长春花——月季
十三  凌波仙子——水仙
十四  岁寒之精——松柏
十五  独占三秋——桂花
十六  昔我往矣——杨柳
十七  花鸟联盟——杜鹃
十八  一叶知秋——梧桐
十九  木中“双娇”——山茶和芙蓉
二十  青楼美人——玫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