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史学通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8726305
  • 作      者:
    朱希祖著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促生了中华教育的圣地;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规范了中华学子的心路;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强化了中华学术的骨骼;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展开
作者简介
  朱希祖(1879~1944),一代史学大家、南明史研究权威,他既继承了老师章太炎的治史精华,又对西洋史学理论宽容地吸收,既重视历史史实的考据,又强调历史哲学的重要,这在新史学的建设中,就方法论而言,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方向,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史学通论》是在中国史学史方面最早的讲义,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在大学讲堂里系统讲授这类内容。《中国文学史》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文章修辞写作、文体文法、文学与国家、地理、考古、外交之关系、文章中德学之养成关系等,体例相当混杂。虽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但由这《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通论》作为开端,促进了新的文学秩序的形成,确实是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史学之起源
  二 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
  《说文序》云:“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寻许君此说,出于《世本》。《世本》今亡,《广韵》九鱼沮下引《世本》云:“沮诵仓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仓颉作书,古书有传述者多,可无疑义,如荀子《解蔽篇》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五蠹篇》云:“吉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私当作厶,私为假字)。《吕氏春秋·君守篇》云“仓颉造书”惟称仓颉为黄帝史官,异说纷歧,足滋疑难。兹博采众说,折中一是,亦研究史学发生之一要义也。
  仓颉时代,说者不同。《尚书序》孔颖达《正义》日:“《世本》云,‘仓颉作书’”,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一)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二)徐整云“在神农黄帝之间”。(三)谯周云,“在炎帝之世”。(四)卫氏云,“当在庖牺苍帝之世”。(五)慎到云,“在庖牺之前”。(六)张揖云,“仓颉为帝王,生于禅通之纪。(七)张揖之说,出于《广雅》。《广雅》云“自开辟至获麟,二百六十七方岁,分为十纪,则大率一纪二十七万六千年。十纪者,九头一,五龙二,攝提三,合雒四,连通五,序命六,循飞七,因提八,禅通九,流讫十”。据《广雅》所说,则仓颉之生,在获麟前二十七万六千年余。其说怪焉,出于纬书,不足措信。崔瑷等说,但云古之王而不言时代。亦不足辨。卫氏言在庖牺苍帝之世,则在庖牺后,慎到著《慎子》,云在庖牺前。他若徐整、谯周之说,与司马迁等说。不相舛牾,盖一则言其生在黄帝以前,一则言其官在黄帝之世也。
  综上七说,惟慎到司马迁等说,有辩论之价值。司马迁等说与许慎说同出于《世本》。《世本》与《慎子》皆出于战国时,其说均古。二、说孰是,则又须考定造字之年代以断定之矣。
  《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序》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为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许君断定庖牺至神农时,皆为结绳而治,庖牺作八卦,垂宪象,始刻画卦文,为造字之先导;至黄帝时,乃造书契,尽刻画之能事,次序井然,合乎进化之理。司马迁作《史记》,《本纪》起于黄帝。而其《货殖传》又云,“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盖亦以有文字而后有史,故起黄帝,神农以前为结绳之世,故谓不可知。寻司马迁、许慎之说,皆本于《庄子》。庄子《胠箧篇》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案黄帝亦称轩辕氏,此轩辕氏在黄帝前。)赫胥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结绳为记事之发端,亦为史之权舆,惜其法式今已不传。然观外国记载,谓:“中国以外诸民族,亦往往行之。
展开
目录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史学之起源
 一 史字之本谊
 二 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
 三 再论书记官之史
 四  未有文字以前之纪载
 五 再论追记伪托之史
 六 论历史之萌芽上
 七 论历史之萌芽下
中国史学之派别
一 编年史
二  国别史
三 传记
四 政治史与文化史
五 正史
六 纪事本末
附录
一  太史公解
二 汉十二世著纪考
中国文学史
第一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一 论未有书契以前之世界
二 论书契创造之艰难
三 论书契开物成务之益
四 论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变迁
五 古文藉许书而存
六  六书之名义区别
七 六书之次第
八 古文籀文之变迁
九 籀文以后之变迁
十  大篆小篆之变迁
十一 传说文之统系
十二 篆隶之变迁
十三 篆隶与八分之别区
十四 隶草之变迁
十五 北朝南朝文字之变迁
十六 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第二篇 古今音韵之变迁
一 群经音韵
二 周秦诸子音韵
三 汉魏音韵
四 六朝音韵
五 经典释文音韵
六 广韵
七 唐韵
八 集韵
九 宋礼部韵
十 平水韵
十一 翻切
十二 字母
十三 双声
十四 六朝反语
十五 三合音
十六  东西各国字母
十七  宋元明诸家音韵之学
十八 国朝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诸家音韵之学
第三篇 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
一 虞夏商周名义训诂之变迁
二 列国风诗名义训诂之变迁
三 春秋战国名义训诂之变迁
四  尔雅兼收周秦诸子之名义训诂
五 秦始统一名义训诂之变迁
六  方言之训诂名义变迁最繁
七 释名考经籍名义可据
八 广雅萃集汉儒笺注名义训诂
九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
十  南唐徐铉说文新附字
十一 陆佃埤雅之名义
十二 朱子究心名义训诂之据
十三  宋儒名义训诂之疏密
十四 骈雅之润色词章
十五 天算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六 地舆家名义训诂变迁
十七  制造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八 古人名义训诂不可拘执
第四篇 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
一 皇古治化无征不信
二 虞唐治化之文
三 夏后氏治化之文
四 殷商治化之文
五 豳岐治化之文
六 文武治化之文
七  阙里治化之文
八 邹孟治化之文
九 荀子治化之文
十 秦始皇治化之文
十一 汉以后治化词章之分
十二 六朝词章之滥
十三 唐人以词章为治化
十四 五代之治化所在
十五 辽金治化之文不同
十六  宋元治化之广狭词章之工拙
十七  明人之治化词章误于帖括
十八 论治化词章并行不悖
第五篇 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一 孔门教小子应对之法
二 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之法
三 闻一知二之捷法
四 举一反三之捷法
五 反言以达意之法
六 虚字联络实字达意法
七 虚字承转实字达意法
八 虚字分别句读以达意法
九 虚字以为发语词达意法
十 虚字为语助词达意法
十一 虚字语助词用为疑问法
十二 虚字用于形容词法
十三 虚字用为赞叹词法
十四 修辞分别雅俗异同法
十五 修辞必求明密法
十六 修辞当知颠倒成文法
十七 修辞引用古人成语法
十八 修辞勿用古字古句法
第六篇 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一  高宗纯皇帝之圣训
二 言有物之大义
三 总论篇章之次序
四 初学章法宜分别纲领条目
五 初学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
六 初学章法宜立柱分应
七 初学章法宜因自然次第
八 初学章法宜知层叠进退
九 初学章法宜知承接收束
十 初学章法宜知首尾照应
十一 初学章法宜知引用譬喻
十二 初学章法宜知调和音节
十三 初学扩充篇幅第一捷法
十四 初学篇法宜一意贯注
十五 初学篇章宜分别文之品致
十六 治事文之篇法
十七 纪事文之篇法
十八 论事文之篇法
第七篇 群经文体
一 经籍为经国经世之治体
二 周易言象数之体
三 周易文言之体
四 周易支流之别体
五 尚书今古文辨体
六  尚书家为古史正体
七  禹贡创地志之体
八 洪范为经史之别体
九 诗序之体
十 三百篇兼备后世古体近体
十一 淫诗辨正
十二 周官为会典之古体
十三 仪礼为家礼之古体
十四 礼记创丛书之体
十五 春秋创编年之体
十六 三传辨体
十七 经学随时而变体
十八 皇朝经学之昌明
第八篇 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一 逸周书为别史创体
二 大戴礼为传记文体
三 周髀创天文志历志之体
四 国语创戴记之体
五  国策兼兵家纵横家舆地家诸体
六 世本创族谱之体
七  竹书纪年仿春秋之体
八  山海经与禹贡文体异同
九 穆天子传非本纪体
十 七经纬文体之大略
十一 神农本草创植物教科书文体
十二 黄帝素问灵枢创生理学全体学文体
十三  司马法创兵志之体
十四  家语与论语文体之异同
十五 孔丛子创世家之体
十六 晏子春秋创谏疏奏议之体
十七  吕氏春秋创官局修书之体
十八 汉以来传记述周秦古事之体
第九篇 周秦诸子文体
一 管子创法学通论之文体
二 孙子创兵家测量火攻各法文体
三 吴子文体见儒家尚武之精神
四 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
五 墨子发明格致新理之文体
六 老子创哲学家卫生学家之文体
七 庄子文体真伪工拙之异同
八 列子创中国佛教之文体
九 文子之文体冗杂
十  商君书创变法条陈之文体
十一 韩非子创刑律之文体
十二 公孙龙子创辨学之文体
十三 鬼谷子创交涉之文体
十四 鹞冠子不立宗派家之文体
十五 屈子离骚经文体之奇奥
十六 诸子伪书文体之近于古者
十七 诸子佚文由近入辑录之体
十八 学周秦诸子之文须辨其学术
第十篇 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一 史记为经天纬地之文
二 史记通六经自成一家之文体
三  史记本纪世家文体之辨
四  史记世家列传文体之辨
五 史记十表创统计学之文体
六  史记列传文体之奇特
七 褚少孙裴驷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增补史记文体
八 归震川评点史记之文体
九 汉书仿史记之文体
十 汉书地理志之文体
十一 汉书艺文志之文体
十二 汉书西域传文体
十三 班昭续成汉书八表并天文志之文体
十四 后汉书纪传后附论赞之文体
十五 司马彪续汉书志之文体
十六 三国志文体之创例及正统所在
十七 裴松之注三国志之创例
十八 读史勿为四史所限
第十一篇 诸史文体
一 晋书文体为史臣奉敕纂辑之始
二 宋书文体皆因前人之作
三 南齐书文体多谀辞
四  梁书陈书文体成一家之言
五 魏书文体惟官氏志最要
六 北齐书文体自成一家规模独隘
七  北周书文体欲复古而未能
八 隋书文体明备十志尤称精审
九 南北史仿史记纪传之文体
十 新旧唐书文体之异同
十一  旧五代史文体仿三国志新五代史文体仿史记
十三 宋史文体之繁舛
十三 辽史文体之简要
十四 金史文体中交聘表最善
十五 元史文体多疏舛
十六 明史文体集史裁之大成
十七  编年文体温公通鉴似左氏朱子纲目似公谷
十八 三通文体之异同
第十二篇 汉魏文体
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体
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体
第十五篇 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第十六篇 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