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历史.10,西夏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8410
  • 作      者:
    李蔚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对西夏立国长久的原因、西夏历史的发展阶段、西夏历史的特点、西夏历史的地位及西夏在政治上采用蕃汉联合统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对外存在的依赖性、民族矛盾激烈处于主导地位与对外战争频繁、文化上的多元与儒学佛教的兴盛等西夏历史的四大特点,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重大观点。作者还摒弃了以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板块结构叙述断代历史的传统,而是以西夏立国以后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建国、巩固、繁荣、衰亡四个发展阶段分章立目,将西夏300余年的历史置于运动的轨迹之中,从而勾勒了西夏历史从立国到衰亡的全过程,令人耳目一新。西夏是由党项羌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由于元人修前代史时没有编撰一部西夏纪传体正史,致使西夏公私史料在元以后湮没殆尽。西夏王朝便成了古丝绸之路上的消失了的神秘王国。西夏学也成了“绝学”。20世纪以来,随着西夏文物的大量出土,西夏学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显学”。李蔚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钩沉索引,考镜源流,另起炉灶撰写了这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西夏史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总论
  一、12世纪前后的中国概况
  12世纪前后的中国境内,与西夏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在其东南地区有宋,北部地区有蒙古诸部,东北地区有辽,西部地区有高昌等小国,其南部地区有吐蕃和大理。
  下面就这些民族政权林立的概况作一简要地叙述。
   公元960年(建隆元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夺取了后周政权。接着,在后周初步统一的基础〔柴荣去世前,已夺取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市)、凤(今陕西凤县东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四州和南唐的14州60县〕之上,采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在将近20年(960—979年)的时间里,先后于960年平泽州(今山西晋城县)李筠和扬州李重进,962年(建隆三年)平荆南(南平),964年(乾德二年)平后蜀,971年(开宝四年)平南汉,975年(开宝八年)平南唐,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平北汉,从而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自中唐以来的方镇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北宋时期的统治地盘,“东南际海,西尽巴焚,北极三关(指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东西〔宽〕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长〕万一千六百二十里”。有关专家据此推算,北宋疆域大体上为250万平方公里。
  北宋在相当范围内进行统一后,随即强化了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从而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之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方面,宋代垦田数量大体上在700万顷至750万顷之间,为汉唐的2倍。手工业方面,唐代矿冶有186所,北宋增至271处,同时产量也有提高,唐中叶,铜的产量为60万斤,宋仁宗、英宗时增加为697万斤,比唐增加了近12倍。商业方面,唐代旧的城市厢坊制度(居民居住区与贸易区严格分开)已被打破,而代之以新的厢坊制度,工商业者面街而居,随地经营,标志着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益积累尖锐起来。北宋仁宗时,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赋税不均,大量能自耕农破产,从而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处处蜂起”,“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如一伙”。
  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同时,民族矛盾也日益发展。仁宗时,元昊称帝建国,与辽结成联盟,不断侵宋,使宋在军事上连续失利。加上国家财政出现赤字,国库空虚,积贫积弱之势,日趋严重。所谓“民力殚竭,国用乏匮”,“中夏之弱,自古未有”,正是这种积贫积弱形势的写照。
  北宋统治者在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国家处于国用乏匮,“西北交侵,寇盗充斥”的情况下,虽然先后推行过“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局势,发展至徽、钦之时,随着统治者的腐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更加激化,北宋王朝犹如一幢将倾的大厦,摇摇欲坠,岌岌可危,终于在女真兵马的沉重打击下寿终正寝了。
  辽是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国家,其统治地盘,“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辽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三传至穆宗耶律述律(951—969年),明显开始了封建化,至道宗耶律洪基(1055—1 101年)统治时期,大体上完成了封建化。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清楚地看出: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上存在着地主与农民两大阶级对立。一方面,农民的土地被封建地主所占有;另方面,农民逐渐变为农奴,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从政治制度看,统治者采用汉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各种封建的典章制度日益完备。从社会经济看,畜牧业逐渐衰落,农业逐渐取得支配地位。统治者完全采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凭借着政治权力强迫各族劳动人民,按照耕地交纳租税,交纳布帛、房钱、农器钱以及其他杂税,并从事各种无偿劳役;而从事畜牧业者则要给统治者供应军马,交纳丁口和牲口税。这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是契丹族发展史上的界碑,对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了加速和促进的作用,其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辽王朝的封建化和国力的增强,宋辽之间也多次发生了激烈的较量。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辽圣宗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转移人民视线,以及掠夺更多财富以巩固其统治,主动挥师南下侵宋,结果宋胜辽败。在宋军打了胜仗的情况下,双方签订了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按照和约规定,宋每年要给辽赠纳绢10万匹,银10万两。这对改善辽国的财政状况,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关系形成了暂时的稳定局面。辽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比较重视采纳中原地区进步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从而加速了农业和文化的发展,缩小了宋辽之间经济和文化的差距。
  但到12世纪初期,随着辽封建化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统治者也日趋腐朽。他们对各族劳动人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如垄断土地,检括户口,等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起义不断,加之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从而使辽王朝的统治迅速走向崩溃的深渊。至天祚帝时,终于经不住内忧(民族起义)、外患(宋金联合攻辽)的夹击而灭亡了。
  高昌在回鹘(今维族)人迁去之前,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其农业基础较好。回鹘人迁去之后,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农业,开始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
  由回鹘人所建立的高昌,其最高统治者称亦都护,又称阿萨兰(意为幸福之王),推行封建中央集权统治,首都喀喇和卓(今新疆吐鲁番东),其极盛时的统治地盘,“南距于阗,西南距大食、波斯,西距西天步路涉、雪山、葱岭.皆数千里”。境内有汉、回鹘、南突厥、北突厥、大众慰、小众慰等民族。有的经营农业,有的经营畜牧业。无论农业、畜牧业均颇发达。农业方面,盛产五谷、棉花、葡萄、蚕桑等等。水利灌溉也颇发达,“有水,源出金岭,导之周围国城,以灌田园,作水磴”。畜牧业方面,其“地多马,王及王后、太子各养马,放牧平川中,弥亘百余里,以毛色分别为群,莫知其数”。手工业有冶金、琢玉、丝棉纺织及酿酒技术,均达到了相当水平。
  自10世纪至12世纪期问,高昌的使节和商人,络绎往来于辽、宋之问。他们用马匹、药物、香料,交换宋、辽的金银和各种产品。辽在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设有“回鹘营”,作为回鹘人的住宿区。宋在秦凤路设“市易司”,专门管理包括高昌在内的西北少数民族贸易,市易司的收入,每年达2000万贯以上。
  高昌地处东西陆路交通要冲,当时波斯、印度、阿拉伯及东罗马商品,通过高昌转输到中原地区,从而促进了中原王朝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中转站的积极作用。
  吐蕃于唐咸平年间(869—877年)所爆发的奴隶和各族人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吐蕃统治阶级,结束了吐蕃奴隶主的统治,并进人了封建农奴制时期。
  12世纪的吐蕃,虽然已经进入了封建农奴制时期,但其发展极为缓慢,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封建主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吐蕃本部有拉萨阿里、亚泽及雅龙觉阿四个王系对立。在今青海东部至今甘肃甘南一带的汉藏地区,还建立了唃厮罗地方割据政权。
  唃厮罗(996—1065年),出身于吐蕃赞普之后,他所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所控制的地区,据零星史料记载,大约东至秦州,北临夏国,西过青海,南界蛮夷。用沈括的话来说:“有汉陇西、南安、金城三郡之地,东西两千余里。”。具体地说,大致包括宋代的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南)、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湟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尖扎北)、叠州(今甘肃迭部)、宕州(今甘肃宕昌县)和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其政治中心则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市)。居民以经营农业为主,“居板屋”,兼营畜牧,“以毡为幕”。盛行佛教,如青唐城,广建佛祠,“城中之屋,佛舍居半”。
  在唃厮罗统治期间,无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农业。经由青唐城北的湟水两岸,土壤肥沃,水利灌溉发达,生产粮食较多,如青唐城一处的粮食积蓄,就可萼供1万军队十年之用,反映了河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畜牧业。出产马:牦牛、羊等,其中以马的产量最多。宋每年需马量最高时为.4万余匹,最低时为2万余匹。这些马匹几乎全部都依赖吐蕃各部落供给。
  手工业。境内有专门制造各种手工业产品的行业,如铁甲制造业、铜器制造业、银器制造业和采盐业,等等。这些手工业除了能生产一般农牧民所需要的日用品外,还能制造质量较高的贡品,如铁甲、铜印、银枪、银装椅等。
  商业。唃厮罗统治时期商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城市商业的繁荣,如唃厮罗政权的首府——青唐城里,就居住着“四方往来贾贩之人数百家”。“厮罗居鄯州,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卖,以故富强”。
  除青唐之外,邈川、喀哕(今青海乐都东北)、嘉木卓(今青海乐都东北)等地,也都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
  10至12世纪,吐蕃与宋、回鹘的关系十分友好。吐蕃与宋的朝贡贸易十分突出。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唃厮罗一次送给北宋马达582匹。自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至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91年中,唃厮罗共向宋进贡39次。进贡的物品有马、金、银、珍珠、玉石、象牙、犏牛、乳香、硇砂、银枪、铁甲、铜印、银装交椅等十余种,但其中主要贡品为马匹。s同时,吐蕃与回鹘贸易也很频繁,回鹘商人到青唐、鄯州(今青海乐都)贸易的很多。
  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白族继南诏之后所建立的大理国,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封建国家。其统治地盘以洱海四周地区为中心,统治着八府、四郡、三十七部。统治者段思平,虽然继承了南诏的一切制度,但同南诏相比,其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一、12世纪前后的中国概况
二、西夏的国名及其立国长久的原因
三、西夏的疆域,地理条件及其境内民族的分布
四、西夏历史发展的段落划分及其社会性质
五、西夏的文化政策,文化的区域划分、特征及其发展所受诸因素的制约
六、西夏的历史特点
七、西夏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 党项拓跋部的兴起与夏州地方政权的割据
第一节 党项拓跋部的兴起与内迁
一、党项的兴起
二、党项的内迁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第二节 西夏拓跋氏的族源
第三节 夏州地方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一、夏州地方政权的建立
二、五代时期夏州地方政权的发展
第四节 夏州地方政权的中断
一、北宋初期的夏州地方政权
二、李继捧献地归宋与太宗取消夏州地方政权
第五节 夏州地方政权的重建
一、李继迁背宋自立及其统一党项羌诸部
二、加强组织管理机构,初步建立蕃汉联合统治
三、发动旷日持久的对宋战争
四、发展社会经济
五、攻占凉州
六、对李继迂的评价
第六节 西夏立国基础的奠定
一、与宋缔结和约,保境息民
二、西攻回鹘,南击吐蕃
三、发展社会经济
四、大修宫室,营建新都,立元昊为太子
五、对李德明的评价
第三章 西夏国家的建立
第一节 “尚武重法”立国方针的确立
一、元昊其人
二、“尚武重法”方针的确立
第二节 建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改姓立号
二、建官制
三、定兵制
四、其他措施
第三节 称帝建国
一、西郊称帝
二、西夏立国的必然性
三、建国后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第四节 宋夏战争
一、元昊发动对宋战争的原因
二、宋夏陕西之战
三、夏胜宋败的原因
四、战争的后果和影响
五、宋夏战争的性质
六、宋夏和约的缔结
第五节 辽夏战争
  一、战争的起因
二、战争的经过
三、夏胜辽败的原因及其对辽的影响
第六节 党项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原因
二、统治集团内部的四次重大斗争
三、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实质和影响
四、对元昊的评价
第四章 西夏国家的巩固
第一节 没藏氏擅权与辽夏战争的再起
一、没藏氏专政
二、辽夏交兵
第二节 毅宗谅祚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一、改蕃礼为汉礼,提倡汉文化
二、增官职,用汉人
三、调整监军司
四、划地界,复和市
第三节 南侵吐蕃诸部,东掠宋朝边境
一、南侵吐蕃诸部
二、东掠宋朝边境
三、对毅宗谅祚的评价
第四节 母党梁氏专政及其倒行逆施
一、梁氏母党集团的形成及其倒行逆施
二、发动对宋战争
第五节 梁氏幽禁秉常与宋朝五路伐夏
一、梁氏幽禁秉常
二、宋朝五路伐夏
第六节 宋夏永乐之战与秉常复位
一、永乐之战
二、秉常复位
第五章 西夏国家的昌盛
第一节 母党梁氏擅权和对宋战争的继续
一、梁氏擅权
二、对宋沿边诸州的攻掠
三、梁氏的败亡
四、都城更名
第二节 乾顺立国方针的转变及其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一、立国方针的转变
 二、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第三节 以法治军,颁行《贞观玉镜统》
 一、乾顺时期颁行《贞观玉镜统》的原因
 二、《贞观玉镜统》的主要内容
 三、《贞观玉镜统》的特点和实用价值
第四节 抗宋附金与疆域的扩大
 一、抵御宋朝的侵扰
 二、援辽抗金
 三、依附金朝,扩大疆域
 四、对乾顺的评价
第五节 仁孝时期的番部起义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一、哆讹领导的番部起义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第六节 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封建御用人才
二、完善中央和地方机构
  三、重新修订法律,完成《天盛律令》
 四、提倡直言纳谏,禁奢侈,反腐倡廉
第七节 任得敬分裂夏国
  一、任得敬窃取夏国军政大权
 二、任得敬分裂夏国及其失败
 三、任得敬分裂夏国的原因及其与没藏氏、梁氏专权的异同
 四、对仁孝的评价
第六章 西夏国家的衰亡与西夏遗民
第一节 纯柘被废与蒙古人侵
  一、纯祐占被废与安全自立
 二、蒙古的兴起及其对西夏的入侵
第二节 夏金战争
  一、夏金关系的破裂
 二、遵项即位与夏金战争
第三节 蒙古的进攻与西夏的灭亡
一、献宗联金抗蒙
二、蒙古的进攻与西夏的灭亡
三、夏蒙战争的特点与西夏灭亡的原因
第四节 西夏遗民的分布
一、留居西夏故地
二、迁徙
第五节 蒙元时期党项人士遨游宦海足迹
一、党项人士从政的主要事迹
二、党项人士从政的历史作用
第七章 西夏的社会经济
第一节 西夏的畜牧业与狩猎业
一、畜牧业
二、狩猎业
第二节 西夏的农业
一、农业发展的段落划分及主要农产品
二、农业发展的概况
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手工业生产者的身份
第四节 西夏的商业
一、国内商业
二、对外贸易
三、西夏的货币
第八章 西夏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西夏文化与河陇文化
第二节 西夏的儒学
一、儒学兴盛的原因
二、西夏儒学发展的段落划分及其简要概况
三、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第三节 西夏的宗教
一、建国前党项人的宗教信仰
二、西夏佛教
三、其他宗教
第四节 西夏文字
一、西夏文字的创制
二、西夏文字的结构
三、西夏字与汉字的异同
四、西夏文字的应用和流传
第五节 西夏的科学
一、天文与历法
二、法律
三、史学与地理学
四、医药学
第六节 西夏文学艺术
一、文学
二、音乐
三、绘画与书法
四、雕塑与铸造
第七节 西夏的社会生活
一、尚武与复仇
二、饮食与健康
三、姓氏与发式
四、居所与服饰
五、婚姻与丧葬
六、交通及其工具
主要征引文献与参考书日
索引(按笔画为序)
新版后记
新版《中国历史·西夏史》编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