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论<br>第一章 国民党政府发展官营电影的缘由及其思路<br>一、国内民营电影业危机<br>二、左翼电影的悄然兴起<br>三、国民党政府倡议的两项电影运动<br>四、国民党政府官营影业早期发展思路<br>第二章 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的初步成型<br>一、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的前身<br>二、国民党政府官方电影机构的初步成型<br>三、国民党政府电影检查制度<br>四、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的早期活动<br>第三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官营电影<br>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的微妙地位<br>二、抗战初期中制、中电的电影活动(1937——1938年)<br>三、抗战中期中国电影生产状况<br>四、抗战中期关于抗战电影的几次讨论<br>五、抗战中期中制、中电的电影活动(1938——1941年)<br>六、抗战中期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的发行放映<br>七、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的尴尬状况<br>八、抗战后期的中制、中电及新成立的“中教”、“农教”(1941——1945年)<br>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官营电影<br>一、由“接收”而空前壮大<br>二、中电的迅速膨胀<br>三、长春电影制片厂<br>四、中制、“上实”及其他<br>第五章 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的最终命运<br>一、进步电影运动<br>二、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留在大陆的部分<br>三、国民党政府官营电影分散在台湾的部分<br>结语<br>附录一 中电、中制出品目录(包括故事片、动画片、新闻片、纪录片)<br>附录二 电影检查法<br>附录三 中央宣传委员会电影股王作分类表<br>附录四 中央宣传委员会电影股制片一览表<br>附录五 抗战中期全国现有电影院一览表(沦陷区除外)<br>附录六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所用教片名称及卷数<br>附录七 中制出品国外发行一览表<br>附录八 中制出品赠送国外放映一览表<br>附录九 中制出品国内租映统计<br>附录十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电影放映总队王作月报表<br>附录十一 教育电影在上海学校巡回放映统计一览表(1935年2月——1936年2月)<br>附录十二 南京各影院放映教育电影观影人数统计一览表(1935年2月——1936年2月)<br>附录十三 电影检查法施行规则<br>附录十四 电影检查委员会组织章程<br>附录十五 奖励电影事业办法<br>附录十六 中央宣传委员会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大纲<br>附录十七 中央剧本审查委员会组织大纲<br>附录十八 电影剧本审查登记办法<br>附录十九 电影检查委员会查禁国产影片一览表(1931年6月15日——1934年2月20日)<br>附录二十 电影检查委员会禁映外国影片一览表(1931年6月——1934年2月)<br>附录二十一 江苏省辅导区内学校巡回受教人数统计(1935年2月——1936年2月)<br>附录二十二 江苏省辅导区内社教机构巡回受教人数统计(1935年2月——1936年2月)<br>附录二十三 战时电影事业统制办法(1937年8月12日)<br>附录二十四 《一年来香港首映国片总清算》(1939年7月1日——1940年6月30日)<br>附录二十五 抗战期间金陵大学理学院出品目录(1937年6月——1940年6月)<br>附录二十六 西北电影制片厂简介(1935——1942年)<br>附录二十七 《东北电影戏剧事业初步复业计划》三年计划配合计算表<br>参考文献内容摘要
《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是杨燕的硕士论文扩展成了两部书稿,另一部是彭骄雪的《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杨燕毕业后在重庆师范大学影像工程系任教,同时还在重庆电视台担任重要职务。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还能完成书稿,其付出的艰辛,应不难想见。彭骄雪毕业后直接考入南京大学,师从周安华教授继续深造,2005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浙江传媒学院,又逢得一江南才俊。虽然未曾谋面,都说是郎才女貌,绝配佳偶。耳听一段佳话才破了题儿,惜乎结婚刚满一年,就查出患了癌症,于2007年夏天,走完了她30个春秋的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