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意义的建构与生成
第一章 影视艺术传播系统论--意义的生成场域
第一节 传播系统结构与意义流通
一、传播与传播结构
二、信息与意义传播
三、意义的传播地位
四、意义的理论肯定
第二节 影视系统与传播的交叉性
一、作为媒介的影视传播
二、影视传播与传播功能
三、影视传播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系统特殊性
一、非艺术传播与艺术传播
二、电影电视的艺术传播
三、影视艺术传播的本质
四、交叉性影视传播形式
第四节 艺术传播的意义生成场域
一、场域概念与场域理论
二、生成场域与三个自然
1.意义来源之域--物理场
2.意义凝练之域--心理场
3.意义构建之域--心物场
4.意义生成之域--行为场
第二章 影视传播主体控制论--意义的赋予机制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把关控制作用
一、不同传播模式中的把关
二、不同把关者的主控取向
三、传播主体的重构性把关
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宏观制约作用
一、文化语境的环境规约作用
二、传播制度的限制约束作用
1.传播制度与预先把关
2.制度把关与调节机制
三、激励机制的隐性引导作用
1.评奖资源与价值体系
2.奖励机制与评价标准
第三节 媒介技术的基础制约作用
一、传播技术与意义生产
二、数字技术与表达潜能
三、数字技术与传播观念
第四节 影视艺术传播观念导向性
一、传播观念与媒介生产
二、经典理论的观念之争
三、观念的理性先导作用
第三章 影视艺术传播媒介论--意义的传播载体
第一节 不同视域内的传播媒介观
一、影视表达媒介与“意象”
二、意象表达媒介与“符号”
三、意象论与符号论差异性
第二节 影视意义传播的形式建构
一、意义与形式
1.意义表述与形式建构
2.意义表达形式丰富性
二、秩序与结构
1.艺术秩序与形式结构
2.结构关系与传播意义
三、表述与建构
1.景框空间与造型意象写意性
2.色彩与光影造型的诗意营造
3.声音的表现功能与声画对位
4.文内语境的取境与造境手段
5.动态时空的多维复合性表意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媒介差异
一、时空表现差异与传播艺术性
二、信息形态差异与冷热媒介论
三、介质性能差异与艺术表现力
四、传播环境差异与心理参与度
第四章 影视艺术传播接受论--意义的沟通互动
第一节 传受互动与意义共通空间
一、接受理论与传受互动
二、期待视界与期待类型
三、意义及其建构创新化
第二节 交通理论与意义生成趋向
一、“交通”论与文本类型
1.“单向交通”及其“读者式文本”
2.“多向交通”及其“作者式文本”
3.“可读式读者”与“可写式读者”
二、“审美距离”聚焦人性
第三节 生产者式文本与互文建构
一、大众文本与大众创造力
二、大众文本的意义与愉悦
三、互文式文本与互文建构
第五章 影视艺术传播价值论--意义的现实转换
第一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娱乐审美价值
一、在娱乐中审美
二、在释义中愉悦
第二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商业经济价值
一、经济驱动下的影视艺术传播
二、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的融会
第三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社会建构价值
一、拟态环境与社会现实
二、伦理文化与影视观念
三、议事日程与家庭伦理
第四节 影视艺术传播的文化播扬价值
一、影视艺术传播与文化地域性
二、影视艺术传播与软实力建设
后记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潘源的博士学位论文《影视艺术传播学》经加工修改,就要正式出版了,嘱我写序。作为导师,我一是高兴,二是愧疚。高兴的是后生可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国首部影视艺术学与传播学交融整合的《影视艺术传播学》问世了,这毕竟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开拓意义;愧疚的是自己学识和精力所限,对潘源的帮助太少太少。我们的三年师生情谊,是在互教互学、切磋交流之中铸就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