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土情韵<br> 从清代末叶开始,道情、莺歌柳和三弦书等几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与融合,特别是伴奏乐器由小鼓、三弦改成坠胡以后,伴奏旋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约在1900年前后,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标志着河南坠子这一曲种正式形成。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其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加入进来,大大丰富了演唱曲目与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省份,渐渐成为在全国影响颇大的说唱形式之一。<br> 早期的坠子演员多为上述几种形式的艺人,在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风格特征的唱腔:一是由道情艺人改唱坠子后形成的东路调,:又名下路调,以抒情婉转的腔调为主,主要活动于开封以东商丘一带;而由三弦书改唱坠子的艺人则发展出了西路调,又名中路调或上路调,腔调硬朗,讲究字清梆稳,主要活动于开封及豫西一带;在此基础上,豫北一带原唱莺歌柳的艺人则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北路调,以其活泼清新的艺术特色,与东路调、西路调相互媲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