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古代曲艺探寻
第一章 清代的辽海曲艺
第一节 清代的曲种
一、评词
二、子弟书、大鼓与弦子书
三、蹦蹦、什不闲与莲花落
四、八角鼓与太平鼓
五、相声与数来宝
六、洋片等曲种
七、昆高笛曲
八、念说
九、乌力格尔与好来宝
十、判捎里与鼓打铃
第二节 “江湖行”与曲艺艺人
一、“江湖行”行规习俗
二、石碑上的艺人
第三节 清代曲坛名家
一、子弟书“关东三才子”
二、早期的蹦蹦艺人王蹇
三、评书艺人戴得顺闯关东
四、“关东第一大鼓”梁福吉
五、第一个“女大鼓”金蝴蝶
六、车德宝与门振邦
第四节 从走乡串户到茶馆献艺
第五节 民间书坊与曲艺唱本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辽宁曲艺
第一节 曲艺组织与演出场所
一、书曲艺人组织
二、各类演出场所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曲种
一、五大主要曲种
二、常见的外来曲种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曲坛名家
一、评词艺人
(一)“马大嗓”马悦卿
(二)“评词大王”李庆魁
(三)沈阳评词的“四大说家”
二、鼓曲艺人
(一)“奉天鼓王”与“大鼓皇后”
(二)“三杆大旗”与“黑白二、r头”
(三)京韵大鼓“开路先锋”张筱轩
三、相声艺人
(一)“万人迷”与“人人乐”
(二)“小北瓜”上电台与“白银耳”上电影
(三)冯氏父子与“冯家门相声”
四、蹦蹦艺人
(二)“活王二姐”王二妞
(三)编新词的于二先生
(四)进大帅府的“白菊花”
(五)杜国珍得号“压江东”
(六)走遍三省的程喜发
(七)“史家班”班主史连元
(八)“蹦蹦皇后”筱兰芝
第四节 书目与曲目
一、中长篇书目
(一)评鼓书中长篇书概述
(二)辽宁艺人的自编书目及续书
(三)说书艺人谈书目
二、短篇曲目
(一)鼓曲曲目
(二)二人转曲目
(三)相声曲目
(四)短篇曲目之间的移植改编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曲艺表演
一、长篇大书的表演
二、短篇鼓曲的表演
三、相声的表演
四、二人转的表演
第六节 曲艺的出版与广播
一、曲艺唱本
二、曲艺的广播与唱片
第三章 新中国的辽宁曲艺
第一节 曲艺协会与曲艺团队
一、曲艺组织与曲艺活动
二、曲艺团队与演出场所
第二节 曲艺的发展
一、主要曲种的变化
二、其他曲种
三、新曲种
第三节 当代辽宁曲坛名家
一、评书、故事名家
(一)专说《六部春秋》的石长岭
(二)沈阳北市场评书第一人李庆溪
(三)全国说新书的一面旗帜杨田荣
(四)东北曲艺界代表程秉权
(五)评鼓书艺术家陈青远
(六)评书大师袁阔成
(七)电台评书冠军单田芳
(八)名贯九州的田连元
(九)巾帼状元刘兰芳
(十)德艺双馨的叶景林
(十一)“故事大王”张功升
二、鼓曲名家
(一)东北大鼓大师霍树棠
(二)郑奇珍与江玉洁
(三)西河大鼓女将郝艳芳
(四)张树岭与张贺芳
(五)刘林仙与刘彩芹
(六)邹派山东琴书创始人邹环生
三、相声名家
(一)沈阳相声大会头牌演员佟雨田
(二)相声教育家杨海荃与小立本
(三)“黄金搭档”杨振华与金炳昶
(四)以“柳活”见长的王志涛
(五)常佩业与贾承博
(六)王平与于琪
(七)范仲波与孟繁山
(八)陈寒柏与王敏
(九)鸭绿江边的赵连功
四、快板名家
(一)军中快板名家朱光斗
(二)鞍山快板书名家王印权
五、二人转名家
(一)二人转导演徐小楼
(二)王玉兰与王桂荣
(三)“男旦”郎艳舫与名丑“小钢炮”
(四)刘玉兰与张桂兰
(五)“民间艺术家”筱月霞
六、小品名家
(一)“小品王”赵本山与潘长江
(二)巩汉林与范伟
(三)李静和黄晓娟
七、曲艺专家
(一)东北第一个二人转专家王铁夫
(二)为曲艺奋斗一生的宫钦科
(三)相声功臣刘英男
(四)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
(五)后来居上的崔凯
八、曲艺作家
(一)东北第一个专业二人转作家刘新
(二)韩永新与郭明非
(三)曲艺创作多面手里果
(四)马不停蹄的作家郝赫
(五)相声小品作家纪元与大良
(六)王樵与白树荣
(七)赵博与裴福存
(八)张志勋与李忠堂
(九)农民曲艺作家于廷
九、曲艺音乐家
(一)重视曲艺的音乐家安波
(二)路逵震与王凤贤
(三)张玉梅与周景春
(四)董广生与李玉珍
第四节 曲艺书刊与音像
一、曲艺图书
(一)辽宁出版的曲艺图书
(二)外地出版的辽宁曲艺图书
二、曲艺音像出版物
三、曲艺报刊与报刊曲艺
(一)曲艺报刊
(二)报刊曲艺
第五节 广播曲艺与电视曲艺
一、广播曲艺
二、电视曲艺
第六节 曲艺研究与曲艺教育
一、曲艺研究与学术交流
二、曲艺教育与人才培养
第七节 辽宁曲艺面向全国与走出国门
一、辽宁曲坛输出人才
二、辽宁收入全国曲艺选集中的作品及评论
三、辽宁曲艺与国际交流
附录 辽宁曲艺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摘要
《辽宁曲艺史》从辽宁和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入手,探寻生长在黑土地上的曲艺之生存状态,阐释辽宁曲艺和不同曲种的生成和发展,基本厘清了包含在东北大文化中的辽宁曲艺的历史沿革,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本土少数民族说唱艺术与中原移民带来的文化相互影响融会而生成的辽宁曲艺的基本状态,把握住了科学性才能具备史料的学术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