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图说中国戏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522426
  • 作      者:
    翟文明著
  • 出 版 社 :
    华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图说经典:图说中国戏剧》是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经典
    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形象、著名戏剧剧目、主要戏剧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等,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
    精美插图
    全书选配了近200幅精美插图,包括艺术家画像、著作书影、经典剧照、珍藏海报、剧院遗址等,与文字相辅相成,在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戏剧。理想读本
    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等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引领读者从一个崭新的层面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理想读本。
    通过文字、图片、版式设计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立体展现中国戏剧的精神内涵和深远影响文化的力量和图片的色彩一起流淌用“图说”理念带您走进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
展开
内容介绍
    《图说经典:图说中国戏剧》引入全新的“图说”理念,结合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形象、著名戏剧剧目、主要戏剧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等。文字通俗易懂,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不仅能让读者对中国戏剧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更能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戏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文明形态最生动、最直接的呈现方式。
展开
精彩书摘
    悲喜人生勾栏月——戏曲史略
    从巫舞到元杂剧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所以说起它的起源,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出它具体起源于何时,因为中国戏曲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才形成的。它是由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原始社会的民间歌舞,发展到奴隶制社会主要是以祭神的巫舞为主,到西周末年则出现了专供帝王娱乐的倡优和俳优。倡优和俳优一般由能歌善舞、擅长模仿的男子充当。到春秋时期,出现了“傩”舞。“傩”舞是一种严肃的巫仪,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戴着面具、穿着兽皮,手持武器驱鬼除疫。
    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巫风更盛,民间大量的祀神歌舞场面变得极其宏大,尤其以楚国最盛,屈原的《九歌》就对这种活动作过描述。这种颇有神秘意味的歌舞参与者众多,体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传统。
    秦汉时期流行一种“角抵戏”。“角抵戏”是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竞技表演,很受统治者的喜爱。汉代“角抵”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场面宏大,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魔术等于一体。汉代的角抵戏不同于一般的竞技角力,已经有了故事的表演,如《东海黄公》,基本上接近于戏剧范畴了。
    隋唐时代的宫廷歌舞吸收小说、诗歌、舞蹈、讲唱、咏语、表演、音乐、武艺、杂技、美术种种因素,开始以综合技艺来表现人物和故事情节,被称为“歌舞戏”,如《拔头》、《兰陵王》、《踏摇娘》等。唐参军戏更具有戏剧性,它是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但是主要专注于滑稽表演。同时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这些都为“戏”与“曲”的结合做好了准备,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到了宋金时期,戏曲基本形成。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不但出现了用于市民娱乐的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更趋于融合,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北方宋杂剧基础上形成了“金院本”。与此同时,南方的南戏也进一步发展成熟。
    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
    到了元代,大约是13世纪前半叶,在宋杂剧、南戏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已经发展成熟。
    元杂剧的艺术综合性更广,能够较充分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体现了独有的戏剧美学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代还有了比较完整的剧本,形成了“四折一楔子”的元杂剧体制,使得元杂剧在戏剧性、文学性和艺术的综合性上有了很大提高。另外,由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传来的歌曲与汉族北方民间流行的曲调相结合形成的新的音乐体系,也大大提高了戏剧形式言情状物的表现能力。
    戏曲的发展自然和戏曲艺术家分不开,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也许就是艺术家们造就了中国戏曲,抑或是中国戏曲造就了艺术家,总之,当时涌现出了空前众多的戏曲作家、演员及大量优秀作品,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元代末年,南戏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著名的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
    戏曲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不断的探索,到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剧本体制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基础上出现了传奇和杂剧,并且表演艺术也有了新的提高。明传奇因地域的不同,音乐声腔也不同,分为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种,其中昆山腔、弋阳腔流传最为广泛。与传奇并存的杂剧在流传中,在保持元杂剧的主要艺术特点的同时,还受传奇的影响,在演唱曲词和语言方面进行了若干改革。
    明传奇是在明代中叶以后流布到全国的。当时的优秀作品有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记》、徐霖的《绣襦记》、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等。
    明末清初时,传奇创作出现了又一高峰,主要作品有《乾坤啸》、《艳云亭》、《十五贯》、《翡翠园》、《渔家乐》、《精忠谱》、《一捧雪》、《占花魁》、《如是观》、《秣陵春》、《桃花扇》、《长生殿》等。
    到清代前期,因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戏曲舞台不再为传奇戏独占,先后出现了昆曲、高腔折子戏以及地方戏,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80寿辰,徽班给京城观众带来了徽调。与昆曲截然不同的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风气让京城观众耳目一新,受到京城观众的欢迎,并在京城扎根落户。随后,在道光年间,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的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徽、汉皮黄在京城合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当时,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深得宫廷贵族及官僚的喜爱,不但能够进入皇宫贵族的门庭,还能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这无形中促进了京剧的发展和在艺术上的成熟。
    到20世纪初期,在新的思潮的影响下,京剧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京剧流派纷呈,优秀演员层出不穷,并且每个流派都有各自数量可观的代表剧目,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当时的著名京剧流派有:旦行的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苟(慧生)派;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
    京剧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为了适应新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进行了改革,在音乐上、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还加入了西洋乐器的伴奏。当时的著名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
    除了京剧,各种民间小戏、地方戏艺术营养,表演上更加成熟。到20世也有了不小的发展。这些地方戏进入城纪初,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开始出现市后,不断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在戏曲舞台上。
    舒缓绵长,一波三折——戏曲文学
    在中国戏曲艺术领域,戏曲文学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举足轻重的,基本上就是起着主导作用,以至于戏曲的思想和审美倾向几乎都是由剧作家的创作决定的。甚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戏曲艺术是在剧作家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和封建社会人们的观念分不开的。当时的人们多认为艺人是下九流,从达官贵人到和艺人处境差不多的底层人都瞧不起他们,就连那些必须混迹于艺人群体中的落魄的剧作家们,也认为艺人只不过是任由自己的剧作操纵的工具而已。所以,艺人们就像剧作家的玩偶一样,根本无法在表演中发挥什么导向作用,就更别说让人们记住他们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提起古代戏曲通常就是指戏曲文学作品、剧作家,而不是表演艺人的原因,这同样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对表演艺人的记载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戏曲文学才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成为戏曲欣赏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戏曲文学的美学特征
    中国戏曲文学的美学特征是由中国戏曲文学的特点决定的。中国戏曲文学不像西方戏剧那样具有突变的艺术风格,中国戏曲文学在情节构造上有着与传统叙事文学非常相似的特点,有点像史诗、小说等叙事文学,是一种渐变的艺术。它的渐变性主要体现在:按照时空顺序自由转换,舒起(引子、定场诗)缓收(压轴戏、送客戏、题目正名);不是正面集中地展开戏剧冲突,而是分头交代矛盾各方面的行动,将冲突散化为一些焦点(形成“关目”),使悲与喜、苦与乐相互交错,相辅相成,穿插出戏,在充分蓄势以后才导致高潮;高潮过后不急于“收煞”,使情节结构呈现出舒缓绵长,趺宕起伏,一波三折。
    正是这渐变特点使中国戏曲文学具备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传奇性。中国戏曲的叙事性结构,给剧作家们大量的时间、空间去进行自由的创作,使之在保持现实主义的冷静叙述的同时,还能够大胆发挥想象,运用夸张以及丰富的比喻、双关、象征等浪漫主义手法,从而使中国戏曲富于传奇色彩,追求事件情节的新奇感。
    抒情性。重抒情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特点,中国戏曲叙事结构松散绵长,加以以歌唱为主的表现手段,使表演者得以在其中夹杂大段优美动听的抒情唱段,把角色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古典戏曲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又尤具“情真”。
展开
目录
谓以歌舞演故事——戏曲概论
悲喜人生勾栏月——戏曲史略
舒缓绵长,一波三折——戏曲文学
琴阮铙钹文武场——戏曲音乐
真做假时假亦真——戏曲表演
粉墨春秋梦鬼神——戏曲化妆
宁穿破,不穿错——戏曲服饰.
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戏曲道具
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戏曲舞台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戏曲欣赏
一枝枯笔短,慷慨扬清流——戏曲名家名作
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戏曲理论
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戏曲教育
京韵无边群英会——京剧概述
腔无情不见人,腔不美淡如水——京剧流派
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昆曲
气韵沉雄,慷慨悲凉——梆子腔
从“莲花落”开始——评剧
韵味清新,明快抒情——黄梅戏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
浪漫主义有绝活——川剧
从舶来到自我——话剧史略
为宇宙人生代言——话剧剧作
才智入戏,二度创作——话剧导演
假如我是真的——话剧表演
它无言,但说出了一切——话剧舞美
我是谁?——话剧人物造型
舞台上的另一种灵魂——话剧灯光
在别人的故事里慢慢体味——话剧欣赏
实写人生,况味春秋——话剧作家
舞台外的创作灵魂——话剧导演艺术家
舞台一梦写魂魄——话剧表演艺术家
民族气魄,中国风骨——话剧经典作品
今夜无人入睡——歌剧艺术
谁持彩练当空舞-舞剧艺术
哑剧、皮影戏和木偶戏——边缘剧种
附录:戏剧术语及相关知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