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赵贞女》与《琵琶记》<br> 第一节 宋元以来的《赵贞女蔡二郎》<br> 高明《琵琶记》是中国五大古典名剧之一,它的产生有两个来源,即民间传说赵贞女的故事和正统史书中关于蔡邕的记载。它的流传也沿着两种途径,即民间传唱、民间舞台传播和文人雅士间的文本和舞台传播。人们一般重视它来源上与史书的关系,注意它在流传上与主流传播途径的关系,而淡化或忽视它的民间来源和民间传播。赵贞女故事的源头,因为它和蔡伯喈联系起来而有多种推测。流行的一种看法是它源于唐人传奇。此事王世贞《艺苑卮言》有载,据此张长弓得出这样结论:赵五娘的故事源流为唐人小说——宋人戏文——宋人话本——元明戏曲,与此对应的是:蔡毕——蔡二郎——蔡中郎——蔡伯喈;元配赵氏——赵贞女——赵贞女——赵五娘;再婚牛氏——牛氏——牛氏——牛氏。这一结论勾勒了赵五娘故事由源到流演变的粗略线索,但并不准确。由于赵五娘的民间故事与蔡伯喈历史故事本来是两个故事,他们当然会有两个不同的来源,王世贞读到《说郛》中所载的唐人相关小说只是唐人传奇盛行时期产生的一部传奇,它本来就来自民间传说,成为传奇后仍然在民间一直流传,唐人小说不可能是民间赵贞女故事的源头。高明写作《琵琶记》之前的宋元时期,赵贞女的故事已经有多种演艺形式,戏剧《赵贞女》之前有盲词、弹词、鼓词、院本等,在戏剧《赵贞女》流传的时候,赵贞女故事还以其他传播形式在民间流传,在那些戏剧不发达的地方,可能还是以讲故事的口头说唱等方式在传播着。赵贞女的故事同时还散见在民歌、小说等其他艺术作品中。<br> 一、民间故事《赵贞女》<br> 高明《琵琶记》写成于元末,《琵琶记》改编自南戏《赵贞女》,《赵贞女》的主人公是赵贞女,《琵琶记》的主人公是东汉后期的人物蔡邕,高明作为文人他是参照历史记载来改编民间演剧,这样在他改编的过程中他必然要取材于民间和历史,并在民间既有故事内核与历史记载之间发挥他的创造能力。高明的《琵琶记》其实有两个源头,其一是民间演剧《赵贞女》,其二为历史记载的汉中郎将蔡邕的事迹。宋时南戏《赵贞女》源头当为民间流传的贞女故事,其故事在民间流传的确切时间很难考证。早在汉代刘向《列女传》编排之前就已经在民间流传类似贞女的故事,在那时流传的故事中其主人公还没有赵贞女其人,但已经有相关的故事情节。民间故事在流传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可改性,即在基本情节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因时因地因俗而改变故事的主要人物的姓名,甚至改变一些细节,保留的只是故事的内核、大意。这一方面是因为民间故事多是口头传播的形式,自然在它的传播过程中会有因人而异的增删,另一方面是民间故事之所以在民间能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其中必有为民间所接受、所认同、所赞许的一些东西,而民间故事在流传时往往被强调的是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就可能被随意增改,包括人名、地名等。《赵贞女》的故事雏形最早应该是民间的贞女故事,在流传中慢慢凝结成了这样一个故事内核,即麻裙包土葬公婆,在此内核的基础上又逐渐像滚雪球一样地滚大,逐渐地有了故事中贞女的公婆、贞女的丈夫、贞女的邻居等相关人物的故事情节,即以麻裙包土为内核,以赵贞女为主要人物,以赵贞女的丈夫不孝为衬托。据陶南村《说郛》、王世贞《艺苑卮言》、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董含《莼乡赘笔》等相关资料所记载的“蔡生再婚牛府”的故事,应该是文人据史考证出的与《琵琶记》情节相类的故事,应该说这样的故事与《琵琶记》仅仅是相类、相近、不谋而合,并不能作为《琵琶记》的一个源头。陶南村等人的考证是从高明《琵琶记》出发,先接受了《琵琶记》的情节,然后再反推历史,在文献中寻找类似的情节,见到“蔡生”“牛府”便想到蔡邕,这样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的参考性,但说服力是有限的,更难作为定论。<br> 汉代的民间贞女故事、唐代的民间传奇、宋代的民间说唱这些是赵贞女故事在民间承传的一个基本线索,汉唐时期的赵贞女故事在民间承传也许除口头传说之外还有一些民间演艺形式。到了宋代随说唱艺术的盛行,赵贞女的故事就成为民间说唱故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记载了当时蔡中郎的故事在民间传唱情况,即“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陆游的这首诗写于庆元元年(1195)他在故乡山阴时。他所记的当为乡村盲人说唱。盲人说唱不知始于何时,说唱与早期南戏《赵贞女》谁先谁后,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赵贞女的说唱故事和南戏故事都源于民间,它们是同源的,而且说唱故事的是非道德标准也与《赵贞女》是一致的,都是民间的是非道德评判。最早在民间传诵和演唱的应该主要是赵贞女的故事,在赵贞女的故事中有个蔡二郎,而且民间故事中蔡二郎也不确指后来所说的蔡伯喈,也不一定就是蔡中郎,因为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就是故事带有传说性,重在其传达意义的可接受性,而往往不追求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真实性,因此人物的名字,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指代,而不一定和历史真实的人物相对应。当陆游听到民间故事时可能与历史故事连接起来了,把蔡中郎等同了蔡伯喈,民间道德判断的是是非非,变成了历史判断的是是非非,因此,陆游才感叹蔡伯喈的蒙冤。由民间的蔡二郎到历史的蔡伯喈,其转化的关键是文人的参与,文人参与了传播、接受,参与了创作,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大概陆游是其一,高明是其二,其后还有明清以来的大批文人学士。<br> 南宋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当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流传到了此时,因为它广为人知的民间基础使它很快被改编成戏剧形式,被搬演到舞台上,成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宋元南戏中少有的几个剧目之一。当初所演的戏肯定不多,在有限的几部戏中,能选中赵贞女的故事,主要还是因为它的主题,因为它的民间性。<br> 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以后日增,今遍满四方。”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日永嘉杂剧。”祝允明和徐渭所说的《赵贞女蔡二郎》、《赵贞女》应该是指同一个故事的戏,可能就是最早的南戏之一。《赵贞女》的剧本并没有流传下来,估计在不断的演出中又被不断改编,其形式可能不断地在改变,甚至蔓延到其他剧作中,估计在高明之前的《蔡伯喈》是其保存、演变形态最为完整的了。今据《南词叙录》及《王魁》等可以大致推知一些基本情况。《赵贞女蔡二郎》写蔡二郎与赵贞女婚后不久,便离家赴京应试。应试及第后,却弃亲背妇,入赘豪门。而家中父母因天灾人祸,相继而亡。赵贞女身背琵琶,沿途乞讨,上京寻夫。见到蔡二郎后,蔡二郎不仅不认赵贞女,反而用马将她活活踹死。蔡二郎的不义行为激怒了上苍,最后天神惩罚了蔡二郎,用五雷轰顶,将他击死。这个剧情中带有明显的民间道德评判,具有浓郁的民间情感色彩。<br> 虽然元朝当权者在对待汉族文化有一定的抵御心理,但为了稳定政权,他们还是有意引导和吸收汉民族的既有文化。元代杂剧非常流行,但杂剧的中心却从当初的大都慢慢转移到了杭州,南戏虽然以温州杂剧为主在东南沿海一带流传,在北杂剧中心南移过程中南戏会不断地影响到北杂剧的。作为宋代南戏的代表作品之一,《赵贞女》在元代还会继续演出的,它一方面在随南戏的存在而存在,一方面则会慢慢渗透到北杂剧之中,即使不被改编成北杂剧,也一定会在北杂剧中留下一些痕迹。<br> 现存元杂剧中关于赵贞女的故事有这样几部作品。元乔梦符《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元曲选》)第三折王府尹训女时云:“你不学上古烈女,却做下这等勾当。小贱人,呸,你羞也不羞?诗云:当11个襄王窈窕思贤才,赵贞女包土筑坟台。我则道你是个三贞九烈闺中女,呸,原来你是个辱门败户小奴胎。”<br> 元武汉臣《散家才天赐老生儿》(《元曲选》)第一折混江龙正末唱:“他道小梅行必定是个厮儿胎,不由我不频频的加额。落可便暗暗的伤怀。但得一个生忿子拽布披麻扶灵柩,索强似那孝女罗裙包土筑坟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