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转型期,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宋代城镇中,普遍设立了瓦舍勾栏等娱乐性场所,因此市民音乐也在悄然兴起,多种艺术歌曲、说唱音乐、百戏和歌舞音乐、戏剧音乐以及器乐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音乐的主流由宫廷开始转向民间,由贵族化开始转向平民化,民间音乐逐步跻身商品经济的行列。宋元时期戏曲艺术的确立和发展,标志着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已向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个高峰。
宋代戏曲音乐的确立与说唱音乐的成熟,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已进入了近世俗乐阶段。宋元音乐鲜明地体现出商业化、专业化以及世俗化的特征。音乐艺术除了满足官方礼仪活动、宴饮娱乐和民间的娱神、自娱外,还出现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演出。如南宋时期,宫廷经常“和雇”(即出资临时招募)民间艺人人宫演出,也具有商业性质。音乐艺术的商业性,就要求音乐艺人必须适应观众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表演技艺,这就促进了民间音乐向专业化方面发展。宋代音乐活动的中心已经从宫廷与寺院向以瓦舍勾栏为代表的市井音乐活动场所转移。元、明、清各代的音乐文化都是在宋代奠定的,以戏曲及说唱为主要特征的音乐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民族音乐传统。
伴随着宋元时期音乐的转型,胡琴这种备受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喜爱的弓弦乐器,又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到了宋、元时期,“胡琴”的指向由泛指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的弹拨乐器,逐步转向专指“形如火不思”的弓弦乐器。而唐代的“奚琴”则在宋、元时期经历了嵇琴名称的变换中保持着原有的形制。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宋、元时期这两种形制胡琴的发展脉络,追溯胡琴的历史足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