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963411
  • 作      者:
    汪毓和著
  • 出 版 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汪毓和,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2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195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留校任教,并参与筹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创的新学科“音乐学系”,先后跟随德国音乐史家哥德施密特教授、苏联音乐史家康津斯基博士等人学习。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研究的关注,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1990年我与陈永连、徐士家、朱代红等同志合写的一本教材《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1986)由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2006年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约,又编写出版了一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现代上下两册)。前者是当时国家教委博士点课题之一的集体成果,比较适合专业院校开设这一选课作为参考教材;后者是专门为一般高校音乐史共同课所编的教材,按照各学期的课时要求,在内容选取上作了较大删节。在这期间,上海音乐学院陈聆群和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等同行也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师范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历史比较长。上世纪20年代以来成立的,中国专业教育机构(如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等)实际上开始都是属于或偏重于师范性的音乐教育机构。许多著名的音乐前辈(如吴伯超、李惟宁、萧淑娴、贺绿汀、刘雪庵等)最初就是从师范音乐教育的机构培养出来的。而且,在建国以前,不少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毕业的不同专业的音乐家也都曾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中担任过普通音乐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时的教育行政领导及音乐界的领导将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重点放在尽快发展专业音乐教育这一方面,而对师范音乐教育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如在一开始就留在师范学校任教的、有经验的老教师当中,能够一直坚持在师范教育岗位的只有刘质平(他早年曾是李叔同在杭州两级师范学校的弟子,并在李叔同的资助下赴日本深造,回国后曾先后在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陈洪(长期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曾雨音(一直在福建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杨树森(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后随该系多数教师转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刘已明(一直在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等人;而有些教师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被抽调到了专业音乐院校,如应尚能和刘雪庵(他们开始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后调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至1964年后均转人中国音乐学院)、钱仁康、张隽伟和洪达琦(他们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1956年即调入上海音乐学院任教)。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新中国建立初期音乐的建设和发展(1949——1957)第一章 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一节 普通音乐教育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 第三节 专业音乐教育 第四节 社会音乐教育第二章 音乐表演艺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一节 机构的建设和改革 第二节 大型演出活动 第三节 音乐比赛与对外音乐交流第三章 传统音乐的继承和改革 第一节 对传统音乐的继承 第二节 对传统音乐的初步改革 第三节 民乐合奏事业的建设和民族乐器的改革第四章 声乐创作的发展 第一节 群众歌曲与少儿歌曲创作 第二节 抒情性独唱曲与艺术歌曲创作 第三节 各类合唱音乐创第五章 器乐创作的发展第一节 钢琴、提琴音乐创作第二节 交响音乐创作第三节 民族器乐创作第六章 歌剧、舞剧音乐创作的发展第七章 音乐批评与音乐理论研究的初期建设第一节 研究机构及其工作第二节 音乐报刊和音像出版事业的发展第三节 专业音乐理论人才的培养第四节 音乐社团的建立和发展第五节 音乐批评与音乐理论研究第二编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1957—1966)第一章 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 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二节 音乐表演事业的发展第三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第二章 传统音乐的进一步发展第一节 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第二节 对传统艺术的进一步改革第三节 民族乐器的改革第三章 声乐创作的发展第一节 群众歌曲与少儿歌曲创作第二节 抒情歌曲与艺术歌曲创作第三节 合唱音乐创作第四章 器乐创作的发展 第一节 钢琴、提琴等器乐独奏、重奏创作 第二节 民族器乐独奏、重奏创作 第三节 交响音乐创作第五章 歌剧、舞剧音乐创作的发展 第一节 歌剧音乐创作 第二节 舞剧音乐创作 第三节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歌舞音乐第六章 音乐批评与音乐理论研究 第一节 音乐批评 第二节 音乐理论研究第三编 “文革”及“拨乱反正”阶段的音乐(1966——1978)第一章 “文革”前期的音乐 第一节 “语录歌”及其他 第二节 “样板戏”音乐第二章 “文革”后期的音乐 第一节 声乐创作的恢复 第二节 器乐创作的恢复第三章 “文革”后的“拨乱反正”(1976—1978) 第一节 在政治、组织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当时的音乐创作第四编 “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的新发展(1979-2000)第一章 各项音乐事业发展的新貌 第一节 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二节 音乐表演事业的发展和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第二章 声乐创作的发展 第一节 群众歌曲与少儿歌曲创作 第二节 抒情歌曲创作 第三节 通俗歌曲与影视歌曲创作 第四节 艺术歌曲创作 第五节 合唱音乐创作第三章 器乐创作的发展. 第一节 室内乐创作的复苏 第二节 民族器乐独奏、重奏、合奏音乐创作 第三节 钢琴、提琴等独奏创作 第四节 交响音乐创作第四章 歌剧、舞剧的新发展第五章 音乐批评及音乐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第一节 音乐理论事业新发展的概述 第二节 音乐批评 第三节 音乐理论研究.第五编 20世纪50年代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音乐创作第一章 台湾地区的音乐建设及音乐创作的发展 第一节 音乐建设概述 第二节 音乐创作的发展第二章 香港地区的音乐建设及音乐创作的发展第一节 音乐建设概述第二节 音乐创作的发展 第三章 澳门地区的音乐发展概述结语附录附录一:1. 第一至 第五编图例目录(共91幅)2. 第一至 第五编谱例目录(共37例)3. 第一至 第五编乐例目录(共100例)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目录附录三:部分声乐作品的歌词选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