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小传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另一说公元307年-365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后人称他为“书圣”。
王氏家族是东晋王朝第一大家族,王羲之的祖上王导是东晋的开创者,王导的子孙中先后担任丞相、尚书、将军等高位要职的达三十人。王羲之青年时便走上仕途,始任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参军,再升为长史,后调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因此后人称他王右军。
他为官清正,在会稽任职时,曾为减轻百姓赋役,上书朝廷为民抗争。在饥荒年,他不顾上司反对,开仓赈救饥民,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赞誉。人到中年后,他逐渐明白了官场并不是像他这样耿直人的舞台,毅然称病辞职,在父母墓前发誓弃官绝禄,并作《誓文》铭志。从此他广交社会名士,以诗酒自娱,专攻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炳耀千秋的“书圣”。
王羲之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12岁那年,在父亲卧室里发现了前人关于书法的著述《笔说》,爱不释手,如痴如醉。父亲知道后立即追回,羲之不肯,父亲只好说:“等你长大后再教你。”而他却急不可待,跪下请求说:“现在就教我吧,等我长成人后就晚了。”父亲又惊又喜,于是将《笔说》中练字的秘诀传授儿子。
年轻时的王羲之性格清高隽逸,“东床坦腹”的传说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朝太尉郗鉴要在王氏家族的青年人中挑女婿,在炎热的夏天,王氏子弟们个个衣冠楚楚,等待挑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