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文体可分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类,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约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在这之前的绘画分类应该说是比较含糊不清的。最早的所谓艺术主要始于生活,服务于祭祀、政事,以人物画为先。
山水画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以传世作品推断,大约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一个重要标志。之后,隋唐山水画在孕育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在唐代刚刚形成的山水画到末年便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到五代和北宋初年便形成了山水画的第一个高峰,一跃成为中国绘画之首。为山水画奠定基础的北方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和郭熙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和巨然为领袖。一大批山水画家在较短的时间里相继涌现、绝对不是孤立的,这主要是山水画远离政事、社稷,更能表达人的心灵情感而已。山水画在五代宋初成为画坛之首,而且一直沿袭下去,这与山水画不务实用,不追逼真,只求心灵情感抒发和写照的特性十分吻合,这是中国山水画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到了南宋偏安东吴一带之后,该地区山明水秀,美丽富庶,激发了画家的创作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小品山水画,是我国古典美术遗产极其可贵的瑰宝。
由于皇室及社会上层的提倡,绘画的形式因此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绘画作品尽可能地向更实用的风格和更小尺寸靠拢,当时手卷、册页、扇面及小幅画盛行。小品画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笔墨精练,意趣无穷,以微缩营造画面,以浓缩体现画情,最能显示画家高深的功力和素养,是画家思想感情的结晶。读之神往,一如老酒之醇,新茶之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