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前海派”绘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5164
  • 作      者:
    顾伟玺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顾伟玺,原名顾维喜,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年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硕士研究生班毕业。2009年6月在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 曾任《书画家》编辑、副主编,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 《中国美术研究》编辑部主任。 现为上学大学公共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数码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的教学和研究,作品发表于部分学术杂志和相关报刊.并被官方和私人机构收藏。中国画作品《月亮湖》、《丹心》、《织》等曾在省及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出版理论专著及合著数本,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前海派”绘画研究》初始名称为“海上画派研究”,但随着阅读的更加广泛,对国内外这一研究方向的状态的了解更加具体化。关于画派分期或针对不同时期画派名称界定的问题首先突显出来。王伯敏先生认为:“海上画派是近代画史分期的焦点……该时期的绘画,不同于明清之际的绘画,更不同于进入“五四”之后的近百年绘画。”<br>    通过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将“海上画派”的时段置于中国近代史——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后的20世纪30年代是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界定。
展开
精彩书摘
    所谓“接受”,实际上就是学习和借鉴西学,其中有科技文化,更有社会政治体制诸内容。此时,《海国图志》等西方译著相继付梓问世,应运而生。其后,由《天演论》对西学进化论的认同。使他们认识到,腐朽的封建帝王制度必须代之以民主共和制的“国家”政体。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刊《清议报》,“迅速把‘进化’、‘国家’、‘国民’等新概念纳入自己的思想框架里”。1902年,他的《中国专制进化史论》著作,更加明确地基于政治进化观,将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分为以下六期:①族制政体;②临时酋长政体;③神权政体;④贵族政体封建政体;⑤君主专制政体;⑥立宪君主政体革命民主政体。并指出在中国尚无第六期,而第五期时间最长。在这一中国变法图存、政治革故鼎新的非凡时刻上海,无疑成为革命的“重要战场”。“20世纪初的上海,是国内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最集中的地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里开展各种爱国运动,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上海的特殊环境和有利条件,使它成为当时革命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反清斗争的重要战场”。<br>    1896年,胡璋在上海创办了《苏报》,其后《苏报》更成为宣传革命的重要阵地,先后发表了《敬告守旧诸君子》、《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驳康有为书》等,并刊载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著作和文章。<br>    综上可以发现,清末民初的“前海派”绘画时期,正是古老中国由封建王国的没落腐朽制度造成的“进化迟滞”,由“进化迟滞”造成的落后于西方列强甚至近邻日本,而被西方列强侵吞瓜分,到了亡国灭种、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救亡图存的实学思想,基于“进化论”的对“封建帝制”的革命,都明明白白地昭显了一个变法图存、寻求救国、改造社会的革新、革命的政治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前海派”的形成<br>第一节 “前海派”的界定<br>一、画派地域的历史沿革<br>二、“前海派”与“海上画派”<br>第二节 “前海派”绘画社会学因素的影响<br>一、社会政治文化背景<br>二、画家生存境况的改变<br>三、殖民掠夺下的民族精神<br>四、城市化经济结构对绘画创作的影响<br>五、外国租界与上海自治<br>六、城市商业繁盛所形成的经济基础<br>第三节 “前海派”绘画艺术本体因素的影响<br>一、晚清的中国绘画<br>二、上海绘画溯源<br>三、清代金石学的影响<br>四、西学东渐和对传统绘画的革命<br>五、绘画传统的“百川汇海”<br>第四节 画会结社的影响<br>一、画会结社及其成因<br>二、画会结社的作用和影响<br><br>第二章 “前海派”绘画<br>第一节 早期绘画<br>一、早期主要画家<br>二、早期绘画师承关系<br>三、早期绘画总体风格特点<br>第二节 中期绘画<br>一、中期主要画家<br>二、中期绘画师承关系<br>三、中期绘画总体风格特点<br>第三节 后期绘画<br>一、后期主要画家<br>二、后期绘画师承关系<br>三、后期绘画总体风格特点<br>第四节 “前海派”绘画综论<br>一、从赵之谦到吴昌硕<br>二、任伯年在“前海派”的地位和作用<br>三、“前海派”绘画的现代性分析<br><br>第三章 “前海派”绘画的历史地位及影响<br>第一节 中国绘画的历史坐标<br>一、“前海派”绘画对清末绘画衰微原因之反证<br>二、“前海派”绘画对民族绘画发展出路的昭示<br>第二节 绘画本体的嬗变<br>一、对传统人文精神的疏离<br>二、由对自然人生的观照转向现实民情的关注<br>三、绘画作品的商品化<br>第三节 “前海派”绘画在近现代的影响<br>一、“前海派”绘画对海派绘画发展的影响<br>二、“前海派”绘画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影响<br>三、大写意金石画风对写意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br>第四节 “前海派”绘画的历史地位<br>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