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故事
在近现代世界艺术史中,凡高称得上是最为夺目的明星之一。他生前孤独困苦,生活潦倒,爱情受挫,死后却为全世界所推崇。在他37年充满传奇色彩的短暂一生中,真正投身艺术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却留给后人大量的艺术作品和精神财富。他的理想主义和宗教热情,他对艺术的真诚和执着,他对于生活强烈的向往和爱,以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充满个性的艺术风格征服了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和眼睛。这一切都使他成为极具个性的开创性的大师。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一个牧师家庭,父亲是荷兰基督教新教的牧师。
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皮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通过工作,他学到了大量的艺术知识。
1874年,他被派往伦敦分公司。在那里,他与房东的女儿相恋,但天不从人愿的是这位少女当时已订婚,且不久即将结婚。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终于,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皮尔公司解雇。失去工作的凡高一面充实自己,博览群书,一面勤奋作画,心中升起了宗教的热忱。
1878年7月,他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尽管凡高有满腔的宗教热情,其行为也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但因资本家与教会的不欣赏,最后还是被解雇了。凡高的传教热忱虽遭中断,但在矿区生活的八个月里他画了无数的素描,也使他确立了终生志向——献身艺术。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凡高前往布鲁塞尔,边创作、边学习解剖学和透视学等绘画技巧,却又因经济拮据而辍学。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继续疯狂地投入绘画的学习和创作。或许因为凡高的个性比较古怪,再加上一次次的挫折也使他更令人难以忍受。渐渐地,他的家人和亲戚开始对他失望、冷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