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一部别样的中外艺术美学描述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39280
  • 作      者:
    孙惠柱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百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孙惠柱,1969年下乡,1977年考上大学,1981年上海戏剧学院硕士,1990年纽约大学博士。曾在北美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及剧作、表演、人类表演学十年,任博士生导师和导演,1999年回国。现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副院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主任,《戏剧艺术》主编,纽约《戏剧评论》特约编辑,英国《戏剧及其表演研究》顾问编委。剧作有《中国梦》、《挂在墙上的老B》、《明日就要出山》、《神仙与好人》、越剧《心比天高》、京剧《望着厄蒂》等,曾在中、美、日、新加坡、挪威等国演出。近著有《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谁的蝴蝶夫人: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等;一百三十余篇中英文论文发表于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讲述了:西方艺术和美学重摹仿、中国艺术和美学重表现的传统理论并不准确。亚里斯多德摹仿说的对象是生活,柏拉图摹仿说的原点则是理念。艺术史上理念先行的创作无数,也有不少一流作品,证实了柏拉图对一种创作方法的天才猜测。中国艺术表现的对象亦应分而析之,主体、客体和形式都可能是重点。以中西文化中的戏剧这一综合艺术为座标,可以看到摹仿和表现这两个概念的重叠和多义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般地说,导演语汇把信息从作者的剧本传递给戏剧的接受者,然而导演语言并不仅仅是类似于电报代码的专门语言。在使用它传递信息时,导演作为一个积极的阐释者显示出自己的创造能力。对于剧作者来说,导演是作品的第一个接受者;对于观众而言,导演又是作品的合作者。这样,一个问题来了:一个导演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br>    首先来看看一个舞台上的实例。1912年,在俄国同时出现了五种不同形式的《钦差大臣》的演出——导演们用剧作家果戈里的一个剧本制作了五种导演语言的版本。到了20年代,五个增加到了六个,每一个版本都具有独特的舞台技巧,这些不同的舞台技巧是从对剧本和生活的不同阐释中生发出来的。后来就出现了一个在戏剧史上堪称奇迹的事件:五种版本的《钦差大臣》经过浓缩放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由尼古拉·伊夫仁诺夫改编导演。①他宣称这次演出是通过模仿来反讽那些滥用导演技巧的同行。但就像剧本本身,这种说法也可以有不同的阐释。那些爱上这种所谓的“通过模仿来嘲弄”的观众,一定对演出表示多方面的兴趣。不管人们(包括伊夫仁诺夫在内)如何评论它,作为一个客观事实,这同一出戏的几种演出方式的汇聚反映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在这个阶段里,导演语言的发展开始加速了。<br>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演出方式中有三种仍然很有代表性。<br>    “体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精神的完全逼真的演出”首先要求调查研究戏剧文本、作者传记和作者的其他作品。所需要的详细的数据资料包括城市的“确切”方位、市长的住宅,甚至宅子里的门、窗、烟囱的位置,气候状况以及俄国当时社交圈子的情况。诸如此类的背景和表演要求尽可能逼真可信,与其他两类相比,这种演剧方法可能最接近果戈理原来的剧本,并且用剧作中还没有写到的细节大大丰富了原著。<br>    “马克斯·莱因哈特风格的奇异演出”是显而易见的夸张的讽刺剧。这个《钦差大臣》增加了三个角色:笑、讽刺、幽默。他们公然在官员们的面前跳舞,并且嘲弄市长。相应地,所有的台词都变成了韵文,服装也都风格化了。对照斯坦尼的演出,这个演出方法与其说意在令人信服,不如说是为了使人震惊。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歪曲了剧本。但是导演认为作者真正的意图可以从果戈理写的《在新喜剧上演后剧场散场时刻》一文里找到证明:<br>    我深为遗憾,谁也没有在我剧作中发现一位正派人物。是的,有一位正派<br>    的、高尚的人物,他贯穿于全剧。这正派的、高尚的人物就是笑。它是高尚的,因为尽管社会上层瞧不起它,它还是决定要在台上出现。①<br>    如果“笑”这个新角色可以从作者的话里找到它的合法的地位,那么“讽刺”、“幽默”和其他有关的角色改变同样应该可以接受。现在的问题是,它们究竟是剧本的文本里面所包含着的,还是导演无中生有地加出来的。毋庸置疑,上述引文表达的是作者的真实理念,但尽管如此,人们也不能不问道,为什么在读剧本的时候就没有人注意到“笑”这个角色呢?为什么作者非得在剧本完成六年以后专门写篇文章指出来不可呢?这个角色究竟是导演根据原著的伟大发现呢,还是正好与作者的观点巧合的一种导演的创造?<br>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美学篇<br>从戏剧形态看西方审美观的演进<br>三大戏剧体系审美理想新探<br>三大戏剧体系审美价值的动态考察<br>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与面具<br>摹仿与表现:表演的四种方法<br>接受与创造:导演的阐释学<br>宣泄与净化:罗马角斗场的启示<br>批判与理想:文学的生态平衡<br><br>第二辑 戏剧篇<br>盛大的节日,集体的思辨——希腊戏剧的启示<br>莎士比亚:我们的同时代人<br>阿瑟·密勒:充满悖论的戏剧大师<br>“细菌”和“营养品”——论喜剧<br>喜剧的新路<br>快乐戏剧VS沉重戏剧<br>白领戏剧的得与失<br>百年话剧与时尚<br>话剧百年话先锋<br>上海的跨文化戏剧<br>从反映生活到变成生活:三十年话剧范式的转型<br>中西戏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br><br>第三辑 文化篇<br>儿童戏剧与都市文化<br>草根文化的意义<br>社区文化与城市生活质量<br>文化金字塔的中端建设<br>公共空间的美术<br>城市建设中的“洋相”<br>世界上最大的雕塑<br>草根艺术和创意产业<br>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布局:纽约与上海的比较<br><br>第四辑 教育篇<br>平民教育中的戏剧实验及其现实意义<br>戏剧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br>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br>文学如何教育?<br>大学是社会的创意孵化器<br>创意产业之创意何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