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309017
  • 作      者:
    张晓刚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是关于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历史与现状、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谱系分析、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分期、我国现代艺术心理学的奠基、审美心理奥秘的深入探究等内容。 <br>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理论背景<br>    本书核心命题的提出,首先是基于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快速发展和相对成熟。没有这个先决条件,我们就无法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做出具体规定,制定相应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自然进一步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本课题研究所面临的现代学科理论背景做一番探寻是十分必要且适切的。<br>    第一节  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历史与现状<br>    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跟艺术学学科本身以及总体的跨学科理论(跨学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不成熟、不完善到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本节将对中外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行初步梳理。<br>    一、国外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br>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艺术学是一个相对晚熟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诞生)。一般而言,后起学科往往具有更强烈地汲取相邻学科营养、以丰满自己羽翼的跨学科研究取向。艺术学从美学中分化并独立发展的历史,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br>    (一)跨学科研究与艺术学相伴生<br>    19世纪下半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所采用的思辨方法建立起来的“自上而下”美学体系的可靠性受到了实验美学的先驱者费希纳主张的采用科学实证方法的“自下而上”的美学的强烈挑战。<br>    ……
展开
目录
    绪论<br>    一、课题阐释<br>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br>    三、研究目标、写作思路及学术创新点<br>    四、研究方法和意义<br>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理论背景<br>    第一节  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历史与现状<br>    一、国外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br>    二、国内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历史演化和主要观点<br>    第二节  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一般机制<br>    一、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认识论基础  <br>    二、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谱系分析<br>    三、从学科发展和学科标准看我国当前艺术学跨学科分支学科的成熟度<br>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总体格局<br>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诞生的文化语境<br>    一、“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br>    二、现代性的追求与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产生<br>    三、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br>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分期<br>    一、孕育期(20世纪的最初20年)<br>    二、全面引进和深化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br>    三、学术政治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br>    四、复苏和崛起(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br>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br>    一、社会文化思潮的强烈牵引<br>    二、追新逐后的被动式发展<br>    三、此起彼伏的交替性推进<br>    四、多元共生、交汇合流的演化趋势<br>    第三章  艺术心理学<br>    第一节  我国现代艺术心理学的奠基<br>    一、艺术的审美自律性——现代艺术心理学的第一块基石<br>    二、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和影响<br>    三、艺术创作心理学的萌动<br>    四、艺术接受中的趣味和心理功能研究<br>    五、“意境”心理蕴涵的阐发<br>    第二节  两种艺术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形成<br>    一、在“形象的直觉”中体味艺术的真谛——朱光潜的艺术心理学理论<br>    二、探寻生命节奏的律动——宗白华的作品心理学研究<br>    第三节  在多元拓展中寻求理论的突破<br>    一、<br>    二、“向内转”中的创作心理学研究热潮<br>    三、我国艺术心理学的多向度拓展<br>    四、我国艺术心理学的综合化研究趋势<br>    第四章  艺术社会学<br>    第一节  从学理输入到范式形成<br>    一、艺术社会学研究的破题<br>    二、两种艺术社会学理论的学理输入<br>    三、艺术社会学理论的深化<br>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的中国化及庸俗化 <br>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中国化的标志——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br>    二、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的定格和庸俗化<br>    第三节  艺术社会学的学科重建和重要进展<br>    一、艺术社会学的学科重建<br>    二、艺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进展<br>    第五章  艺术符号学<br>    第一节  先驱者们的理论探索<br>    一、宗白华的艺术符号语义学研究<br>    二、朱光潜《诗论》中的艺术符号彤204<br>    三、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的艺术语言论<br>    第二节  我国艺术符号学的理论建构<br>    一、艺术符号的历史生成<br>    二、艺术符号的特性和分类<br>    三、艺术符号语义学及其他分支研究<br>    第三节  符号学与传统文化的“对接”——中国传统艺术符号论<br>    一、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符号学阐释<br>    二、以“意象”为中心的中国艺术符号论<br>    第六章  艺术文化学<br>    第一节  艺术文化理论的稳步推进<br>    一、世纪初的艺术文化新声<br>    二、艺术文化理论的重要拓展<br>    三、走向自觉的理论探讨<br>    第二节  别样的风景——现代新儒家的艺术文化学思想<br>    一、人生境界与艺术文化<br>    二、关于艺术文化类型学的思考<br>    三、探索中国艺术的文化内蕴<br>    第三节  艺术文化学的再度繁荣<br>    一、文化、审美文化和艺术文化<br>    二、艺术文化学的学科定位<br>    三、艺术文化学研究的新视野<br>    第七章  艺术人类学<br>    第一节  前半世纪: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滥觞和田野实践<br>    一、艺术起源研究——人类学与艺术学的最初相遇<br>    二、求索文化记忆的神话学研究<br>    三、人类学艺术研究的田野实践<br>    第二节  后半世纪:从“宏大话语”的建构到强调田野亲历<br>    一、艺术发生学:作为艺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范式<br>    二、突破美学困境的新思维——从人类学本体论美学到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br>    三、从文本到田野:艺术人类学的应用性研究<br>    结语:对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br>    一、20世纪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走向<br>    二、制约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内在矛盾<br>    三、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br>    四、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前景<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