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2422
  • 作      者:
    牛大勇,欧阳哲生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五四还动是近代中国最具持久影响力、且富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为纪念这一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2009年5月北京大学以“五四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五四”为主题,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中外学者围绕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思想、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发展、五四时期的人物与思想、五四时期的政治与学术、追忆“五四”和反思“五四”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新世纪学术界对这一历史事件研究的新进展,本论文集即是这一学术成果的汇集。
精彩书摘
    有关“封建”概念的把握,陈独秀超越中国传统,没有将其限定在政治制度(分封制)上,而扩大为一种中西相互比照的社会制度,这显然是受到严复的影响,严译《社会通诠》以“封建”对译feudalism,认为中西皆有封建制的历史,此种认识被陈独秀所接受。然而,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严复又颇相差别:严复认为中国的封建制行之夏、商、周三代,止于周末,秦以后为“霸朝”(君主专制制度),而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却将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加伸展,一直延及近代。<br>    陈独秀何以别出心裁,将“封建”的外延作如此巨大的扩张呢?陈氏本人并未对此加以说明,我们只能取“知人论世”法,略考陈氏生平,以探究其新说的来源。<br>    清末民初出现留日热潮,陈独秀为此一行列中人。1901年11月,他首次自费留学日本,次年春回安庆;1902年9月至1903年4月,他再次赴日,在东京成城学校习军事,1903年春回国,办《安徽俗话报》,以通俗文学宣传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以后又三度赴日,曾就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早稻田大学。最后一次(即第五次)赴日,是1914年7月到东京,协助章士钊编《甲寅》杂志,1915年夏自日本返国,在上海创办月刊《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更名《薪青年》,编辑部迁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舆论发祥地。<br>    ……
目录
第一辑 五四与中国现代思想<br>五四新文化:继承与超越<br>对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说的反思<br>关于“五四”的再思考——共识的达成及其伟业<br>五四思想界:中心与边缘——《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个案<br>“五四”作为历史的分水岭<br><br>第二辑 五四与中国文化<br>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意义<br>由明末以来的学术变迁看“五四”反孔运动发生的必然性<br>孔子与五四:圣人不怕“革命”<br>“五四”的时代精神状态及其对后来教育思想的影响<br>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以中国文化为题材的英文作品解析<br><br>第三辑 五四与中国社会发展<br>五四运动在东京<br>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论纲——以婚姻、家庭、女性、性伦为中心<br>社会转型视角下的“五四”与民族主义建构<br>士庶文化的貌合神离——五四新潮中的京剧舞台<br><br>第四辑 五四时期人物与思想研究<br>中庸调和——通向和谐之路——关于李大钊等的“调和论”的思考<br>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谈《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的编辑 和印行<br>钱玄同和汉字简化——另一个简体字<br>失踪的五四思想者——以《评论之评论》为中心的考察<br>舒新城与五四新文化运动<br>“救亡压倒‘反启蒙”’——以张君劢1930-1940年代的文化观为中心<br><br>第五辑 五四时期的政治与学术<br>陈独秀与《北京市民宣言》——五四运动的总结<br>五四爱国运动中学生群体行为分析<br>另一种抉择:后“五四”时代部分北大师生的非政治倾向<br>从“五七”、“五九”到“五卅”、“五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五四爱国运动的思想源流<br>“科学”与“求真”——略论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的理论建树<br>“五四”以后“国学”热的一个新动向——大学“国学系”的设立及其结局<br><br>第六辑 追忆五四、反思五四<br>西南联大“五四”纪念述论<br>坚守与变通间的游移——“战国策”派学人对“五四”精神的理解<br>我们与你们:五四前后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分野<br>五四纪念在新加坡——以华文报章的报道和华社记忆为中心<br>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理性缺欠<br>重新认识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br>五四运动在西方中国研究中的式微?——浅析中外学术之兴趣异同<br>近十年来国内五四运动史研究述评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