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与学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何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由学会学习一自立学习一终生学习的能力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这里的语言学习方法指的就是语言学习策略。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将英语学习策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英语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策略作为学习者学习中极为重要的机制,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率,甚至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挖掘其学习潜力。事实上,学习策略本身也是一种知识范畴。由此可见,学习策略既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条件,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探讨学习策略问题都有其重要意义。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征
严格地说,学习策略并非是新名词。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通过“学”与“思”的关系,简述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法国的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也提到形成一种规则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从一个方面对学习策略作了说明,至今仍有一定意义。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布鲁纳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但时至今日,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尚无定论。国外学者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2)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3)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
4)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一)中外学者的概念
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于八九十年代,当时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日趋完善,语言学界和教育界人士逐渐认识到过去只重视外语教学法研究而忽视学习主体研究的片面性和危害性,于是将研究重心从教师的教法转向学生的学法,从如何教移至如何学。与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学习策略(leaming strategy)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了外语教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Oxford给学习策略下的定义是:“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从事的一些特定的活动,目的是使学习更加容易、更加快捷、更加有乐趣、更加自主、更加能适应新的情况。”Cohen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意识的想法和行为,他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他们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认知能力。”0’Malley和Chamot给学习策略下了这样的定义:“学习策略是个体学习者用来理解、学习或者记住新信息的想法或行为。” Nunan的定义是:“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学习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心理上的和可交流的程序。”无论学习策略的定义有多大差别,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新信息的储存、修正和使用,有助于学习者增强学习责任感、提高学习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自我指导能力,也有益于学习者的终身学习。”
我国学者自1980年以来也对学习策略的概念作了分析,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学习策略指的是个体在特定的学习情境里用以促进其获得知识或技能的内部的方法的总和;
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控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方式或学习技巧;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应该说中外学者的上述说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习策略的含义,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策略概念的分析,学习策略的内涵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而形成的:
2)学习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执行过程:
3)学习策略既有内隐、外显之分,又有水平之别;
4)学习策略涉及的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都属于学习策略范畴。由此看来,学习策略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过程,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一个环节,它是一种主动的、超越于一般的学习程序之上的但又紧紧监视与调控学习活动的一套操作系统。
由此,可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对策系统。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具体说来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艺术性
学习策略可以看成是根据学习活动的发展变化而采取的适合学习活动规律的方式方法。这里的适合学习活动规律的方式方法,并非是指拘泥于一般的学习程序或套路的方法。尽管学习活动可以有一套规则、程序或步骤,学习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学习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的。因此,那种一般性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并非学习策略的本质特征,在学习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策略带有艺术性。
2.主动性
贯穿于学习策略实质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它的主动性特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学习或称机械学习往往是以死记硬背的呆板的程序为特征的,谈不上学习策略;而主动学习或称有意义学习则非常注重学习策略。主动性学习必与一定的学习策略相伴随,而学习策略的精神实质就是它的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3.对策性
学习策略总是在学习者面对具体的任务时,为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式,它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学习策略,当然也要遵循一般的学习规律,采用或借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它针对一定的情境、目的以及材料的特点,有选择地把这些方法加以具体化,从而相对地找到一种最优化的方法,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对策性和对象性明确的操作过程。
二、学习策略的构成
关于学习策略的构成,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根据学习策略所起作用的差异,把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Danserau,1985)。基础策略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得和储存策略以及检索和应用策略,如识记、组织、回忆等策略;支持策略包括计划、注意力分配与监控三个策略,用来帮助学习者维持适当的认知氛围。以保证基础策略有效地操作。
2)根据学习策略的运用范围,又分为一般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一般学习策略适合于任何课程与任何形式的学习,不与特定知识相联系,诸如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等;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合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应用题解题策略、英语学习策略等。
3)根据学习的进程,将学习策略可分为选择性注意策略、编码策略,检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等。这种区分便于具体策略的认识与探讨,有利于学习的指导与实际应用。
4)根据学习策略的构成成分,学习策略可分为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与态度、动机等因素有关,属支持策略系统;认知策略主要指对信息的有效识别、理解、组织、保持和提取,属基础策略系统;元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以及相关的信息或知识)、元认知体验(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一种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对学习活动和过程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
5)Cohen(1998)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前者指为学习语言而使用的策略,后者指为运用语言而使用的策略。学习语言策略包括识别材料、区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接触材料、有意识记五小类;运用语言策略包括检索策略、排练策略、掩盖策略(为掩盖自己语言知识不足所采取的措施)和交际策略四小类。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有:
1)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学习的调控和学习方法三个要素,学习策略是这三要素的协调活动。
2)学习策略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学习方法,即学习者用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二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三是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
3)学习策略主要由认知策略和元认知两个方面组成,基本上包括注意集中、学习组织、联想、阐述、反省、计划、调控等因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