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译文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思想观念的预期
维索尔伦认为:“交际者使用共有背景知识的自觉性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无意识地或习惯地以这些共有知识来构建交际语境的。并指出,说话人语言选择过程的意识程度越低,即话语中的共有背景知识越多,他所用语句本身的意义同他意欲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距离就越大,形成一种意义真空,即存在着隐含意义。”(转引自何自然,2000:29)译者在处理他预期译文读者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内容时,其意识程度较低。泽者在处理原文中译文读者缺乏背景知识的内容和不能理解的隐含意义时,意识程度就比较高。或者译者认为原文的某些内容与译文读者的意识形态相冲突,不易为他们所接受时,其意识程度比较高。这时他就会特别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来填补由此造成的意义空白,把译文调整为译文读者可接受的表达方式。例如:
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好。”主席听了很高兴。
[译文] Then Chairman Mao talked with Chens wife.Hewas pleased to know that they had a happy life.
在翻译中,需要有意识地按照不同文化的社交规范差异调整译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至调整译文的某些内容。例如在源语语境中可以直说的,在目的语境中却是不该说的;在源语语境中只能暗含的,在目的语语境中却可以明说。在中国文化中,长辈或上司询问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是一种关心的表示。但在西方,这类问题却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直译,就可能产生误解和文化冲突,形成意义空白。译者对此显然有较高的意识程度,因此采用了间接、模糊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