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49678
  • 作      者:
    蒙兴灿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将五四前后的英诗汉译现象置于当时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和文学嬗变的历史视野中加以考察,着力运用了当代文化翻译理论、当代西方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理论从社会文化因缘、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文化功能以及译学社会文化行为分析和译学社会文化行为反思等五个方面,结合英诗汉译经典文本分析,对五四前后中国这段特定历史时期近三十年间英诗汉译的主要译家和译作进行了历时和共时、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研究英诗汉译作品,借以揭示五四前后英语诗歌翻译的成因、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和承载的社会文化或社会历史意义,诠释译本中社会文化的文本表现。
展开
精彩书摘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
  为什么中国近代诗歌翻译在本质上具有古代性?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译语语言体系,在于译语话语方式,在于译语语境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表面上,如何翻译是译者的自由,但在深层上,翻译者所持语言其实早已规定了如何翻译、翻译的类型及样式。语言以一种无形但巨大的力量牢牢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当然也控制着人们的翻译行为。所谓“自由”,其实只是在语言范围内的自由,一旦超出语言范围,便无地自由。既然英语诗歌作品是一定的,翻译似乎也应该是一定的,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文化问题根本就没那么简单。语言的差异以及作为语言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差异使翻译和被翻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语言之间的深刻的隔阂正是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深刻的隔阂。
  中国近代英诗汉译之所以具有中国古代诗歌的性质,从根本上是由诗歌翻译所使用的语言的古代性质所决定的。正是汉语文言文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宏观地规定了诗歌翻译的古代性质。对于文言文与古代思想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前人早有意识。周作人说:“这宗儒道合成的不自然的思想,寄寓在古文之间,几千年来,根深蒂固,没有经过廓清,所以这荒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周作人,1935:200)黄绳说:“封建时代的语言,代表着封建意识;民主革命时代的语言代表着民主革命意识。”(黄绳,1939)宗白华说:“而尤为重要的,是中文名词所代表的中国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旧思想、旧观念和西洋近代由科学上产生的新思想、新观念,更是丝毫不相仿佛。我们若把这种旧名词来翻译一个西洋学说上的新思想,简直好像拿一件中国古代的衣冠,套在一个簇新式的欧洲人身上,变成一个莫名其妙的现象。这种现象最容易引起人的观念上的紊乱与误会。”(宗白华,1994:200)应该说,这些结论是很有见地的。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语言与传统思想文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是缺乏理论论述和语言学的深度。事实上,中国近代翻译从根本上就是“拿中国古代的衣冠套在簇新式的欧洲人身上”,只是这并不“莫名其妙”。它是“紊乱”和“误会”,但这种“紊乱”和“误会”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格兰特和华尔夫所说,“古汉语所体现的思想领域,代表着一种与现代西方语言所体现的文化领域完全隔绝的、自成一体的文化单元”(本杰明·史华兹,1995:87),用这种属于完全异己文化范畴的语言无法准确地表达西方语言所代表的思想。
  同样道理,五四后的英诗汉译,由于大多数译语使用的是承载现代社会文化心理的白话文,因而在性质上基本属于中国现代文学范畴。现代白话文在思想层面上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语言系统,在思想上它深受西方的影响,与西方具有亲和性。正是现代白话文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深层的基础。白话文与近现代翻译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一方面,近代文学翻译冲击了文言文,对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现代白话文一旦形成之后又从根本上改变了翻译的性质,用与西方思想文化具有亲和力的现代白话文来翻译西方的诗文,其翻译作品的性质自然具有现代性。可以说,正是语言的变革使近代翻译发生了转型。当然,这已不是本节所要讨论的内容了。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因缘
2.1  “文化”概念的泉源与厘定
2.1.1  “文化”概念的哲学泉源
2.1.2  “文化”概念的文学泉源
2.1.3  “文化”概念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泉源
2.1.4“文化”概念的厘定
2.2  文化形态与中国近现代翻译
2.2.1  器物文化与格致之学的翻译
2.2.2  制度文化与政事之书的翻译
2.2.3  精神文化与诗赋词章的翻译
2.3  社会文化背景墙与五四前后英诗汉译
2.3.1  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潮
2.3.2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思潮
2.3.3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流变的基本走势和特点

第3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心理
3.1  社会文化心理与近代英诗汉译的古代性
3.1.1  翻译本质的双重性与中国近代翻译
3.1.2  语言的社会文化心理属性和近代英诗汉译的古代性
3.2  社会文化心理与译诗体的陌生化和传统化
3.2.1  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心态和诗歌翻译的矛盾心理
3.2.2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陌生化与传统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对话
3.2.3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文体的陌生化和传统化与文化的解构和重构
3.2.4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中文体的陌生化与译诗体的叛逆性创造化
3.3  社会文化心理的嬗变与译诗主题的流向
3.3.1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救亡启蒙主题
3.3.2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爱国抗争主题
3.3.3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人道关怀主题
3.3.4  社会文化心理与诗歌翻译的文学艺术主题

第4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功能
4.1  五四译诗与时代精神
4.1.1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
4.1.2  五四译诗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4.2  五四译诗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4.2.1  “新诗”的缘起小考
4.2.2  译诗与新诗诗体重建
4.3  论译诗《关不住了》之新诗成立纪元性
4.3.1  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五四新诗运动
4.3.2  《关不住了》——“新诗成立的纪元”性分析

第5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译学社会文化行为分析
5.1  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与诗歌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
5.1.1  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
5.1.2  诗歌翻译的社会文化属性
5.2  五四前后中国的意识形态与诗歌翻译的互动
5.2.1  五四前后中国的意识形态
5.2.2  五四前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诗歌翻译文本选择
5.2.3  五四后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诗歌翻译文本选择
5.3  译者主体性与五四英诗汉译取材
5.3.1  意识形态的相对论与译者的主体性
5.3.2  五四时期朱湘的个性化英诗汉译
5.4  诗学规范与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策略
5.4.1  广义诗学、狭义诗学和翻译诗学
5.4.2  诗学传统关照下的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策略

第6章  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译学社会文化行为反思
6.1  近代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与五四时期的白话译诗
6.1.1  近代文学语言的历时流变:文言、古白话与浅近文言
6.1.2  西方传教士的汉语改造活动与胡适白话入诗首倡说存疑
6.2  五四前后的诗歌翻译与新诗诗体定型难的诗学反思
6.2.1  新诗的发生生态埋下了诗体定型难的隐患
6.2.2  草创时期的扭曲引进促进了新诗诗体建设自由化与格律化对抗
6.2.3  诗既无常体又有常体“悖论”中的诗体适度定型观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