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是权延赤撰写的一本毛泽东传记作品。毛泽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伟大人物,甚至曾被神话。权延赤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记录的是走下神坛之后的毛泽东。
上面三个译文中,“译文1”是在学生中常见到的译文,尤其是英语水平初级的学生,常常字对字的翻译。这个译文看似准确,实际上强调了动作“walking’,表达的是正在“走着”离开神坛。其实作者并不强调是“走着”还是“跑着”,只是想表达不再是被神话的毛泽东。译文1模糊了作者的意图。“译文2”没有了“译文1”十足的动作意味,从语言的感觉上,已经好很多,因为直接使用了介词词组“away from”,这种译文常常是英语水平处于中级的学生的作品,但是“away”在这里表达离开,其实毛泽东不曾离开神坛,始终都是伟人,只是《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想讲述的是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因此,“译文3”Mao Zedong-Man,Not God很准确简洁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句中使用了同位语,进行解释说明,逻辑清晰准确,这才是传神达意的译文。
[2]“请勿疲劳驾驶”是笔者在沈大高速路上看到的警示牌,上面配的英语译文是“译文1”“Please don’t drive tiredly”。“译文l”当中,副词“tiredly”修饰动词"drive’,语法上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当时同行的一位美国朋友,看到之后笑着说,这话说的不对。我问她为什么,哪儿错了,她说语法没错,但是他们不这么说。他们的用法是“译文2""Please don’t drive when tired”.
仔细分析一下,“疲劳驾驶”,表达的是在你身体出现疲劳状态下的驾驶,并不是要表达“平稳驾驶”或是“小心驾驶”。因此,如果简单地把“疲劳驾驶”翻译成“drivetiredly”,其中隐藏的逻辑关系没有表现出来,译文就有问题。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真正高明的译文似乎并不一定使用多复杂的词汇,同时单词量也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译文也不都是字对字的翻译。“MaoZe~ong-Man,.Not God’和“Please don’t drive when tired”使用的单词再简单不过了,效果却很好。我们不禁要问:什么导致我们的译文出了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制约我们的障碍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克服吗?什么是好的译文?
其实,问题在于,英语和汉语是极为不同的两种语言。翻译不单单是字对字,词对词的转换,同时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转换。所谓的系统、表层上,体现在字、词、句、篇章等语言层面,及整合以上因素在一起的语法规则,深层体现在语言使用者的价值观、哲学、心理、文化方面等等。
这两个系统,在信息的存储、提取、运行等各方面有着根深蒂固的差异。打个比方,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的系统差异,就像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Windows和Linux或Unix的系统差异一样。
也就是说,英语使用者用英语说英语文化中的事情,我们汉语使用者用汉语说汉语文化中的事情。英译汉时,用汉语的方式去理解英语,理解透彻是很不容易的;用英语的方式去表达汉语很难把中国话讲得清晰明了,琅琅上口,意思准确的。同样,汉译英时,如果要把中国的事物用英语写明白,没错误,让外国人看懂,作到句子语法正确,逻辑清晰,意思准确,合乎英语的用法,也很难。
对于英语初级、中级学习者来说,英汉互译中存在的障碍就是对英语的本质认识不足,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都是从汉语的角度进行,这样一定会造成系统冲突。
既然翻译中存在语言文化系统差异引起的翻译障碍,所以只有提高对英汉语言各自系统的本质和差异的认识,也就是提高英语和汉语的各自规律和样态特征的认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