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发韧起,已走过了教学与改革的二十多个年头,无论是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还是题库建设与测试方式,而或教学方法与评估手段,更不要说教材编写与教学手段,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促进了外语专业教学的改革,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其有目共睹。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8)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等三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的颁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学的目的要求逐纲提高,尤其是听读方面。
迄今为止,听、说、读等技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翻译与写作水平的提高步伐却始终裹足不前。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首先是地位问题——对译写的要求放在次要、附属的地位,在《教学要求》中虽有提升,但毕竟是积重难返无法迅捷地反映在教材上。其次是操作问题——虽然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将翻译与写作安排在《读写教程》中进行,但译与写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往往无法或很少顾及,翻译尤甚。再次是教材问题——几套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编写者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翻译与写作技能的提高,是一个要进行系统的训练过程,而教材中往往只有《精读教程》、《泛读教程》、《读写教程》、《听说教程》甚至《语法教程》,却唯独没有《译写教程》,何以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实际的训练?最后是课程的设置问题——虚缺,没有译写教学的空间即没有安排译写课程。
因此,若要达到《教学要求》,必须首先解决译写的地位问题。据我们与兄弟院校同行的广泛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出校门,踏上社会,为民服务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场合下最需要的英语技能是阅读、翻译与写作,而非听与说,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接触的是英文资料而非英美人士。因而读与译是首位的问题,其任务是吸收信息并把它们传达给不黯英语的同事。资料若有问题或不理解之处,其交涉手段必然大多是书面沟通,亦即是写作。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五项技能的位置排序应为:读、译、写、听、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