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期的学术论战
那场今古文的学术论战,从西汉末年暴发之后,一直延续到东汉。其间,为了彻底推翻今文经学派的一统天下,争得自己在朝廷中的正统地位,本来就提倡和重视文字、训诂的古文经学派就更加邃觅群经,索隐钩深了。正如“文王困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逆境中的广大古文经学家们,经过长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积累下了对于语言、文字的丰富的认识成果,而这些认识成果,也都为许慎撰著《说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术营养。查阅《说文》即可发现,许慎对于字、词的理解,很多都是来自汉代经学家们的传注。他所编撰的《五经异议》虽已亡逸,但从一些清人所辑录的资料来看,其中也参照和援引了汉儒们大量的文字、训诂的研究成果。另外,许慎对词义的高度概括能力,对联绵字的区别能力以及对虚词的高度敏感性,也都与其先辈们的认识成果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一定的字典编撰经验
中国字书的萌芽,应该远自周朝。《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载有周宣王太史作的《史籀》十五篇。这十五篇虽然还不能算作真正的字书,只是周时史官用来教习学童的,但起码已经具备了字书的性质。我国字书编撰的历史虽然久远,但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略早于《说文》的字、词工具书却只有一部《尔雅》,再有的文字资料,也就是《急就篇》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