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制艺问题的症结
制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跟诗赋词曲和骈文一脉相承的一种文体。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发明”,它成为我国古代的文官考试工具,影响深远。但是,近代以来,却被误为“祸国殃民”,而长期被当作封建垃圾和形式主义的符号,这是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冤案。
制艺从萌芽发展到争议废弃,历时近千年。其争议主要发生在明清时代的四书文阶段。批判论点常常张冠李戴,把制艺看作各种罪恶之渊薮,甚至把卖国割地等封建主义的政治罪恶也推到一种文体上,以期在避免触犯封建朝廷的前提下引发当时的制度改革。应该看到,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局限性,只能量体裁衣,不应削足适履。进一步说,任何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之分,不应不加分别,更不应把形式主义和形式科学混为一谈。这就是以往对制艺造成模糊认识的症结所在。
从制艺的历史进程看,它是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共生共存的一种考试文体,即从隋唐时代开始逐渐发展终至成熟。当时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由于开科举士而出现了重大改变。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开通了中国社会下层知识分子通向上层官僚的新路,明显优于以往的封建世袭、门阀制度和察举甚至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要么任人唯亲,要么主观臆断,弊害显然。随着统治阶级对儒士的要求日益不同,科举制度的内容也因之变迁。盛唐时期曾经以诗为其考试科目,宋朝变为考试经义,明清又变为考试制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