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隐喻认识事物的功能,是指使用隐喻可以通过一事物来认识另一事物。隐喻的这种认识事物的认知功能,与一般的非隐喻方式的特点也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认知的顿悟性上。当然,隐喻认识事物的这种顿悟性,主要建立在隐喻机制的灵活性之上的。灵活性的基础是可选择性,而富有意义弹性的不同概念域之间属性搭配无疑将增加可选择性,从而增加了灵活性;这样无疑为顿悟性认识事物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正如燕卜荪指出的:“(隐喻)它是一种复杂的思想表达,它借助的不是分析,也不是直接的陈述,而是对一种客观关系的突然的领悟。”
最后,也是隐喻最重要的认知功能,就是隐喻的创造事物的认知功能,其体现的便是隐喻机制能够产生新奇意义的本性。可以说,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体现创造性奥秘所在的机制,在隐喻活动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因为隐喻,就必然会涉及类比过程,而隐喻的底蕴便是解读此类比过程的旁效意义。这里,旁效意义便是一种创生的意义,是通过摧毁了原先的程序而建立的一种意义的新秩序。应该说,旁效意义也是一种自涌现现象,因此也常称为意义突现。从隐喻意义达成的根本机制上讲,隐喻的这种意义创生的认知功能,是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的根本性功能,隐喻思维之所以被看作为一种认知事物的重要手段,而不单单是语言修辞方法,其根源便在于此。
除了反映不同认知深度的描述、认识和创造方面的认知能力外,其他如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预见力、意志力、适应力、应变力、领悟力、推断力等这些体现心智能力不同方面的认知能力,也都或多或少地在隐喻思维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甚至我们可以用隐喻思维能力来反映人类智慧水平的高低。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认知能力就是根植于将两个事物联系起来的隐喻能力之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