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语时间结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294621
  • 作      者:
    陈忠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世界上不同类型的语言之间个性差异远多于共性特征,这构成外语学习和翻译的主要障碍。喷气式飞机和直升飞机都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设计而成,但是结构设计却没有多少可比性,国际象棋的理论和规则也无法用来研究围棋。世界上不同语言虽然都是基于组合和聚合原理形成的符号系统,都普遍采用隐喻的方式扩展基本范畴的使用范围,但是不同语言的结构却千差万别,形态迥异。语言的普遍性原理代替不了不同语言的个性特征。<br>    汉语研究的理论大都来自屈折语。对于孤立语而言,理想的借鉴是建立在孤立语个性化特征和系统性特征基础之上的萃取,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再创造和新发展,融会贯通的借鉴过程。如果只关注共性特征,往往将孤立语的系统特征湮没在屈折语的系统特征当中。<br>    借鉴语言的普遍性理论必须萃取其核心和本质。制约和支配语言要素的根本动因是图式结构。某个要素在历时演化中形成的特定基因影响到图式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制约着该要素从系统中获得的价值和在共时系统中的使用条件,式结构特征是语言要素之间保持对立与交叉的根源,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根本动因。图式结构像基因一样支配着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形式。这决定了汉语时间结构研究应该立足汉语内部的图式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借鉴外来理论,而不是越过汉语图式结构直接照搬屈折语的时体理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散点后视”与“了”的隐现条件<br>    不同词语蕴含的视点具有“界限一延展”的对立。汉语视点信息分散于时间副词、动态助词、数量成分以及动词当中,在句中彼此协作表现类似“时间结构”的意义,并制约着“了”的隐现。<br>    一、“了”的隐现与“完成”、“完整体”、“实现”的对应情况考察<br>    学界对于“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模仿屈折语的过程。从最初的过去时,发展到“完成”、“实现”、“完整体”。近年来对汉语“完整体”的认识逐渐向区别于屈折语的个性化使用条件回归。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对“了”的分布和隐现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使用“了”出现大量偏误,与“完成”、“实现”、“完整体”的负面导向有直接关系。<br>    在现代汉语中“了”有两种句法分布位置:动词后和句尾。有的学者把动词后的“了”看做“词尾”,有的认为是“助词”,把它称为“了1”。把句尾“了”称为“了2”。<br>    “了”是不是词尚有分歧。一种观点是把它归入助词,如张志公的《现代汉语常识》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还有赵元任(1926)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和(1928)《现代吴语的研究》,《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是这样处理。<br>    ……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  语言研究的坐标参照系<br>绪论  时间结构的概念与体系<br>一、检验汉语基础研究水准的试金石:第二语言教学应用<br>二、汉语时间结构的研究现状<br>三、汉语动词语视点倾向的类型学特征<br>四、内部时间结构和外部时间结构<br>第一章  “散点后视”与“了”的隐现条件<br>一、“了”的隐现与“完成”、“完整体”、“实现”的对应情况考察<br>二、视点的功能及其表现形式<br>三、“就”、“才”的视点及其功能<br>四、数量成分的视点及其句法功能<br>五、“了”的视点及其句法功能<br>六、视标协调对“了”的句法隐现的限制<br>七、汉语时间结构的表现方式及其类型学特征<br>第二章  “着”、“在”、“正”的时间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历时基因对共时对立特征的影响<br>一、“着”“在”“正”既对立又交叉<br>二、“着”与“在”动词选择上的对立<br>三、“着”与“附着”<br>四、“着”的诸多义项与“附着”的离心倾向与向心轨迹<br>五、“在”与“着”的对立动因及其使用条件<br>(一)“在”、“着”之间“已然一未然”时间参照的对立<br>(二)“在”、“着”之间“终结一淡化终结”的对立<br>(三)“在”、“着”之间“共享式伴随”的对立<br>(四)“在”、“正在”、“正”参照时间的长短<br>六、结语<br>第三章  “了”和“着”<br>一、“了”和“着”的分布条件的交叉<br>二、“了”和“着”的图式结构及其语义和句法表现形式<br>三、“了”和“着”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br>第四章  “起来”的句法变换条件及其理据<br>一、“起来”的图式源于身体运动隐喻<br>二、“起来”的不同结构形式及其扫描方式<br>三、“起来”的不同结构对应着不同的扫描方式<br>四、“起来”与“了”的差异<br>第五章  图式结构制约下的“过”和“了”功能异同考察<br>一、“过”和“了”的异同<br>二、观察方式的差异——行旅式意象图式和流水式意象图式<br>三、“过”的不同义项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br>四、“了”的句法分布和隐现及其成因<br>五、结语<br>第六章  汉语时间结构的类型学特征<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