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汉语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03618
  • 作      者:
    王红斌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现代汉语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汇集高校哲学社会学科优秀原创学术成果
    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平台
    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著出版的新模式
    扩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影响力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
作者简介
    王红斌,男,1969年生,山西省长治人,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学,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在《语文研究》、《语言与翻译》、《汉语学习》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语言学论文35篇。2001年获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大陆青年学者”基础研究奖助,2003年获南开大学光华教育基金一等奖,2005年被列入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被列入北京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获“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有界”和“无界”是一对重要的认知范畴,现代汉语述宾式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构成与其组成成分的有界性和无界性及其相互选择和组配序列有关。该书以语义功能语法为指导,以词和词组为基本单位,从分布特征、句法单位的组合和聚合入手,研究现代汉语述宾式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构成。该书讨论了动词、名词和名词性词组的有界和无界的等级序列;讨论了“像”类、“等于”、“有着”等典型无界动词充任述语的非事件句的语法语义特征;讨论了非属性义名宾心理动词充任述语的事件句和非事件句;考察了宾语类和型、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对事件句和非事件句构成的影响;考察了被动事件结构和被动非事件结构构成的条件;讨论了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整合条件。
展开
精彩书摘
    上面例(1)和(2)是暗喻,例(3)不是暗喻。语言有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传统的修辞学在讲暗喻时仅仅把暗喻当作一种修辞现象来讲,那么暗喻是如何编码和解码的?它和例(3)这样的不算作暗喻的句法结构的编码和解码方式一样吗?传统的修辞学没有明确的回答。如果把例(1)一(3)看作不同语言层面上的现象,这样的解释会使“等于”作述语的句法规则在句法和修辞两个层面上分离开来。我们认为,“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在语言中的投射。人类是在和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感知世界便形成了与世界相关的知识,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把事物、事物的数和量之间的相同和相似之处加以类比和分类,这样才使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成为有序的世界,从而建立起了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等于”就是我们在事物或事物的数量之间建立起的相等关系的标记词。像上面的三个例子就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立的不同的事物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在语言中的反映。本节关心的问题是,人类是如何在语言所表示的不同事物、数、量之间建立起相等关系的;我们又是如何从语言表述中提取语言所表示事物,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信息的。希望通过本节的讨论能揭示人类对语言所表示的事物,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认知模型。下文分两部分来讨论“等于”作述语的非事件句法结构的语义合成和提取。3.2知识的不同类型与“等于”作述语的非事件句的句法语义特征笼统地说,“等于”作述语的非事件句法结构就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的知识的表述。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是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之外的为人类知识’,同时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贺颖、孟鹏、陆平2005:20)。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 有界、无界、事件句和非事件句/1
2 与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回顾/6
2.1 与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相关的语法、语义研究/6
2.2 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认知研究/11
2.3 与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相关的其他理论/14
3 事件句和非事件句的定义/15
4 我们的视角与方法/19
5 选题意义和目标/22
6 几个与本文有关的术语和符号/23
6.1 体、情状/23
6.2 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和静止/23
6.3 几个符号的说明/24

第二章 动词、名词和名词性词组的有界和无界/25
1 动词的有界和无界及其界定/25
2 名词、名词词组的有界性和无界性/35
2.1 引言/35
2.2 光杆名词、量词、数词的有界性和无界性/38
2.3 数量名词词组的有界性和无界性/40
2.4 句法结构对名词和名词性词组的有界性和无界性等级序列的选择性/42
2.5 小结/43

第三章 非事件句与典型无界动词/44
1 无界动词“像”作述语的非事件句的句法语义/45
1.1 引言/45
1.2 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各自所表示语义之间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46
1.3 明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表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48
1.4 本体和喻体各自所表示的意义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意象之间的相似性和非相似性/49
1.5 小结/50
2 语义图式、语义空位、语义提取/51
2.1 引言/51
2.2 明喻所表示的意义与其本体和喻体各自所表示的意义的关系/52
2.3 小结/59
3 “等于”作述语的非事件句法结构的语义合成和提取/59
3.1 引言/59
3.2 知识的不同类型与“等于”作述语的非事件句的句法语义特征/60
3.3 “等于”作述语的句法结构的语义的合成和提取/63
4 “有着”充任述语的非事件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67
4.1 引言/67
4.2 “有着”的分布特征和语义特征/69
4.3 “有着”组合中“着”的性质/74
4.4 “有着”的语法功能/77
4.5 小结/77

第四章 事件结构与句法成分/79
1 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与宾语/80
1.1 名宾心理动词作述语的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80
1.2 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与名宾小类的“类”和“型”/90
1.3 “一X又一X”作宾语的非事件句/104
1.4 “N1+V满+N2”中“N2”的结构和性质/113
1.5 “[动词+了]+指量名”的有界性和无界性/119
2 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与状语/127
2.1 时间副词充任状语的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127
2.2 频度副词的小类与有标记惯常句的类型和语义/153
3 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与补语/172
3.1 引言/172
3.2 不同的动趋结构和数/指量名词组构成的有界和无界结构/174
3.3 动词、作补语趋向动词和数/指量名宾语构成的有界和无界结构在认知上的理据/179
3.4 小结/182

第五章 被动事件结构和非事件结构/183
1 动宾式被动事件结构/183
1.1 引言/183
1.2 “PBC”的构成/184
1.3 被动事件结构的表述功能/189
2 被动非事件结构/190
2.1 被动非事件结构对动词和动词性结构的选择/191
2.2 被动非事件结构的表述功能/195
2.3 小结/196

第六章 与连接成分相关的事件和非事件结构/197
1 “一边p(v/vp),一边q(v/vp)”对动词和动词性结构的选择/197
1.1 引言/197
1.2 事件结构、事件下位成分、事件变元/200
1.3 “一边p(v/vp),一边q(v/vp)”对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小类的选择/200
1.4 小结/206
2 “一会儿p,一会儿q”的语义类型与分句的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206
2.1 引言/206
2.2 “一会儿p,一会儿q”的语义类型与分句的结构类型之间的关系/208
2.3 与“一会儿p,一会儿q”相关的表并列的关系词语/213
2.4 小结/215
3 “P了又P”格式的有界性和无界性/216
3.1 引言/216
3.2 “P了又P”格式的有界性和无界性/217
3.3 连续、间断与“P了又P”的有界和无界的理据性/223
3.4 小结/223

第七章 结语/224
中文参考文献/227
英文参考文献/239
后记/24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