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文字构形学的确立与完善
1991年,刘钊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古文字构形研究》(正式出版后书名为《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以下称引均采用正式出版后的书名《古文字构形学》)。文中第一次把对古文字构形的研究称作“古文字构形学”。他指出:“古文字构形学是指研究古文字产生、构成及发展演变的学问。古文字构形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文字的构成方式,一是古文字的演变规律。具体包括古文字的产生,古文字的初始形态,古文字构形的基本分类,六书分析,古文字中的繁化、简化、类化、音化、分化、美化、符号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集合体,就构成了古文字构形学。”在《古文字构形学》中,刘钊先生分析了甲骨文、早期铜器铭文的构形特点,介绍了西周金文中“声符”的类型、古文字中的“类化”、“变形音化”、“简省分化”、“一字分化”以及古文字中形近易混形体的区别形式等构形规律,还总结了古文字考释方法和古文字构形演变条例。“古文字基本构形构成演变谱系举例”、“秦汉篆隶资料在古文字构形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古文字考释举例”三部分则是用来检验上述理论的实践性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刘钊先生提出“古文字构形学”的宗旨:古文字构形研究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有古文字学上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指导分析考释古文字的实践意义。由于《古文字构形学》在许多问题上都有开创之功,并且见解精辟独到,所以一经问世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书中一些古文字构形方面的术语及概念的界定如“饰笔”、“类化”、“变形音化”、“讹混”等已得到普遍采用。
黄德宽先生也是致力于汉字学理论体系构建,而且收获颇丰的学者之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