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字学四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53099
  • 作      者:
    吕思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吕先生长期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一九○五年起开始任教,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一九○七年)、常州府中学堂(一九○七年至一九○九年)、南通国文专修科(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等学校任教。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先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其后,又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上海沪江大学(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光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其中,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最久,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五一年,一直在该校任教授兼历史系系主任,并一度担任该校代校长。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國文字變遷考
  一、論文字變遷之理
  文字遷變,其途甚多。今音、古音,截然不同,此音之變也;今義、古義,釐然各别,此義之變也。至於同一字也,而其構造不同,如奇字之无,篆文之袞,構造絕不相蒙是。或筆畫體勢有異,如篆取圓筆,隸取方筆;又如今人作正書,筆畫或圓或方,結體或長或扁,初無一定;而作刻板書之宋體字者,則筆晝無不平直,結構率皆正方是。此則形體之變。音義皆無迹可見,今音既出,古音遂亡;今義既行,古義旋晦。不知文字之學者,每執今音、今義,謂古音、古義即係如此。夫且不知古今音義之異,自無從知其有變遷矣。惟字形則有迹可徵,稍一搜考,今古之異,即可立見。此世之言文字變遷者,所以不數音義,而專舉字形之變以當之也。
  一事之成與變,皆有其所以然之故。其成也,大抵因眾所共須,無形之中,合力創造,積累而成;其變也,則出於事勢之遷流,雖有大力,莫之能遏。夫其變也,如日之西,如水之東,無一息之停,而人莫之覺:及其久而回顧焉,則判然若二物矣。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云:“不知自其變者觀之,則文字殆無往而不變。故有一卷之書而前後異文;一人之作而器蓋殊字。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文字之形與勢,皆以漸變。凡既有文字之國,未有能以一人之力創造一體者。許君謂史籀大篆與古文或異,則固有不異者;且所謂異者,亦由後人觀之;在作書時,亦衹用當世通行之字,有所取舍,而無所謂創作及增省也。”“所謂異者,由後人觀之”一語,最為通論。至謂“既有文字之國,未有能以一人之力,創造一體者”,則尚有所未盡。即無文字之國,亦未有能以一人之力,創造一體者。契丹字之因漢文,滿洲字之因藏文,皆實有所承,非真創作也。固非有一人焉,能憑空創造;亦非有一人焉,能獨力改革也。
展开
目录
前言
章句論
章句論序
章句論
中國文字變遷考
一、論文字變遷之理
二、論文字之始
三、文字變遷舊說
四、論古文籀篆
五、續論古文籀篆
六、論隸書八分正書
七、論行草
字例略說
一、說字例
二、論六書
三、象形
四、指事
五、會意
六、形聲
七、轉注
八、假借
九、引伸
十、文字之孳乳
十一、文字之洮汰
十二、文字之變遷
十三、論文字之改革
說文解字文考
序一
序二
序三
正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