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第22届)因抵制以色列而未在海法参赛,使美国队获冠军,以及1978年(第23届)失冕于匈牙利队外,获得了其余18届的冠军。
女子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比赛始于1957年,起初不定期,后改为两年一次,与男子的比赛同时同地举行。在前后十余届比赛中,苏联队几乎包下了冠军奖杯。只是在1988年萨洛尼卡比赛中,苏联队以半分之差退居亚军,获冠军的匈牙利队是以天才棋手波尔加三姐妹为主体组成的。1990年,匈牙利队又以微弱的优势卫冕成功。
1927年,国际棋联还主办了第1届女子世界冠军赛,维拉·明契克(1906-1944)获得冠军。生于莫斯科的维拉·明契克,其父是捷克人,其母是英国人。她9岁开始下棋,15岁全家移居英国后,她常和男子棋手同台角逐,并曾战胜包括世界冠军尤伟在内的多名誉满棋坛的特级大师。这位女棋王蝉联世界冠军17年,直至伦敦大轰炸时不幸罹难。
在维拉·明契克去世后,女子世界冠军的桂冠像接力棒一样在苏联棋手手中传来传去。1950年,46岁的鲁坚科成了第二位女子世界冠军。1953年,42岁的贝科娃取而代之。1956年,贝科娃负于47岁的鲁布卓娃,但两年之后的回敬赛中,贝科娃又夺回了冠军称号。1962年,加普林达什维莉(1941一)战胜贝科娃,成为第五位女子世界冠军,她顺利地捍卫着这个称号长达16年,直至1978年负于17岁的奇布尔达尼泽。奇布尔达尼泽和加普林达什维莉还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的称号。1991年秋,奇氏在卫冕战中负于中国谢军,谢军成了新“女皇”。
国际棋联在1929年首次通过了正式的规则,此后不断修改完善。目前,每年世界性、国际性的比赛成百上千,国际象棋爱好者数以亿计(2008年,国际棋联公布的数字为3亿~7亿),遍及全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