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616492
  • 作      者:
    杨柳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翻译研究是不是一门学科,翻译有没有“学”,现在不应该再费时论争了。董秋斯1951年就提出要建立翻译学,要写出两部大书,一部是《中国翻译史》,另一部是《中国翻译学》。
  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学科分类与代码》,把翻译学正式定为语言学(一级学科)中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三级学科。虽然这个学科定位还不够科学,但这个学科的存在已被公认。这说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和发展的。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是一部时代特色鲜明、具有开创意义和独特风格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其整体设计其有高屋建瓴的格渊,既展示了西方翻泽理论的原貌,又深刻而精当地分析了它们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李亚舒·中国科学院救授、《中国科技翻译》主编、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
  非常实在、十分艰苦而又难能可贵的科学研究工作!说明作者具有坚实宽厚的理沦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专知知识,具有独立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驾驭和分析大量复杂史料的能力。本书内容新颖,资料丰富,写作规范。层次分明,文笔流畅,论述清楚,说服力强,填补了我国翻泽研究的空白,具有创新价值。
  ——冯志伟·教宵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世纪西方翻泽理沦在中国的接受史》是一幅精心勾画的历史画卷。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呕心呖血的学术追求。全书重点突出,梳理细致,条理清楚,分析和反思非常到位,填补了中国翻译研究的一项空白,其学术意义非常重大。
  ——王东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学院常务副院长
展开
精彩书摘
  2.文化契合:理论的趋同
  理论的接受离不开发送者的作用,更离不开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契合或视界融合。从发送者情况来看,翻译对等论在西方最热的时候是20世纪60年代,那时中国正经历“文革”的劫难,封闭的国门使它失去了东方意识形态的扶持。它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欧美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势头,直到80年代后期文化学派崛起才逐渐衰微。“文革”以后,中国学者大多在80年代之初走出国门,因此,他们大多吸取的就是当时在西方尚存一席之地的理论——翻译对等论,加上翻译对等论本身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奈达博士多次在中国的演讲,它率先进入中国视野正是内因和外因结合的必然结果。其次,中国接受者早已发现,翻译对等论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存在许多共同点,与中国接受者的“前理解”形成了“视界融合”。罗新璋曾指出对等论与中国翻译传统理论的“似”颇有相通之处,同时也具有“神似”论的一些缺点。他甚至认为,对等论主要强调对原著者负责,等效论强调对译文读者负责,神似论关注译者对艺术的责任。这三论结合,则为大妙。他认为中国传统译论中严复之“信、达、雅”和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都兼具这三种特色(罗新璋,1990)。言下之意,对等论早已包孕在中国传统译论之中。金陧先生认为,瞿秋白在1931年给鲁迅的信中就已提出了当时最为完整的等效概念:“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为着保存原作的精神,并用不着容忍‘多少的不顺’,相反的,容忍着多少的‘不顺’,反而要多少地丧失原作的精神”(金陧,1989)。其中的读者观确实与等效论相通。更有甚者,秦洪武认为奈达对等论中的读者理念早在“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之中就可找到痕迹(秦洪武,1999)。由此可见,对等论确实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颇多相似或相容之处,因此,对等论一旦进入中国,立即就得到了广泛的呼应、趋同并引起了热烈的大讨论,并在研究范式上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选择。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接受
一、翻译对等论在西方的起源
二、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认同
三、翻译对等论在中外的否定
四、翻译对等论对中国的影响
五、翻译对等论在中国的效果

第二章 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流布
一、翻译目的论在西方的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译介
三、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肯定
四、翻译目的论在中国的批评
五、翻译目的论接受效果分析

第三章 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位置
一、多元系统论在西方的缘起
二、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译介
三、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内化
四、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批判
五、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地位

第四章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一、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道路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溯源
三、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译介引进
四、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综合研究
五、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个案研究
六、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文化观照
七、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实践研究
八、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总体效果

第五章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遭遇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要义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想内核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国译介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国检验
五、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实践研究
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面临的窘境
七、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效果

第六章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解鞫
一、解构主义批评理论的西方轨迹
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流变过程
三、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国接受
四、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接受效果
五、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面临的问题

第七章 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胃释
一、阐释学与阐释学翻译论的发展
二、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译介
三、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验证
四、阐释学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批评
五、阐释学翻译理论接受效果探析

第八章 口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一、口译理论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二、口译理论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
三、口译理论在中国的印证与检验
四、口译理论在中国的借用与拓展
五、口译理论在中国的质疑与批评
六、口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七、口译理论在中国的效应与分析
结语
一、接受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
二、接受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理论接受
参考文献
附录一:理论术语对照表
甩录二:中外八各对照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